国际问题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国际问题研究所 > 学术交流

外国所举办“东南亚国家联盟身份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活动

  2021年9月15日上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在304会议室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活动。本次学术沙龙的主讲人为国际问题研究所在站博士后武香君,沙龙由刘波研究员主持,外国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

  武博士在此次青年学术沙龙上主要就东盟的身份演化研究做了主题报告,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学界已有研究,研究意义,整个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观点及该项研究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东盟作为国际组织具有自主性,可以被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具有标识自身的身份,并且其身份具有自身的形成和演化逻辑。东盟在1967年成立之后,主要出现三种身份:1967-1991年的"确保集体安全的联合";1992-2002年的"东南亚整体性地区组织";2003年至今的"东盟共同体"。 东盟作为具有自主性的行为体,其身份是自生的关于自我的一系列观念和认知的集合,在一定阶段内东盟身份会表现为较为稳定的存在;这种稳定基于东盟领悟身份传达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予以支持,实现身份的持续再现。但是东盟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对东盟身份需求完全满足,基于这些行为实践的反馈,东盟会对现有身份进行反思;并且外部的国际体系结构变迁、域外大国的影响、东盟成员国曾经的历史经历等都会对东盟身份产生影响,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东盟会对身份予以修正或改变,由此产生身份的演化,形成东盟独有的身份演化轨迹。东盟身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演化,首先是国际体系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其次是东南亚地区以外的大国通过对东南亚政策或是大国竞争对东盟身份演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三,东盟成员国历史经历的塑造作用也不容忽视,东南亚地区从未出现过统一整个地区的封建王朝及百年的被殖民经历都使得东南亚地区国家对于主权和反对外来干涉等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所以让渡给东盟的主权很有限。
  在报告最后,武博士认为该项研究还存在对东盟身份演化阐述不够明确和充分,以及缺少对东盟身份未来走向和这项研究对中国-东盟关系研究具有何种意义的探讨。
  武博士的报告结束后,与会科研人员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东盟、中国-东盟关系以及该项研究如何继续深化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武博士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不同学科背景之间的交流,让与会科研人员受到了来自不同视角的启发,对今后的科研工作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