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国际问题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学习宣传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理论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2年7月22日下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公共文明比较研究基地和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学习宣传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院校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精神文明导刊》等媒体的十余位专家出席研讨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鲁亚副院长、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朝阳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进行了指导。

  研讨会由首都公共文明比较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社科院国际所所长刘波主持。首先,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简彪对理论研究基地的年度工作及未来工作设想进行汇报,介绍了研究基地的工作机制,包括研究基地开展定期学习,就委托项目开展集体攻关,并对海淀区情况进行日常调研。近年,研究基地还建立起专家队伍,承担各类委托课题,开展专项调研,逐步拓展基地功能。关于未来工作构想,主要是致力于更好发挥决策智囊、学术高地的作用,更进一步做好高端资源利用与整合,发挥出研究基地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
  随后,与会的领导专家进行点评发言。首都文明办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处处长章力丁表示,简彪研究员的汇报表明,研究基地近年来颇有作为,进行的研究与实践有条理、有深度。海淀区精神文明工作在已经做得很好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经济日报社记者顾阳提出,未来研究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化平台,以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好地发挥基地作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范玉刚教授认为,要在世界文明秩序变化中把握人类文明的跃升及其背后的价值观。首都北京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展示城市文明的典范,海淀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研究基地要做好区级示范引领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杰表示,研究基地这两年的工作成果丰硕,令人叹服。在今后工作中,要根据科学性指标,进行对标建设,并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机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赵爱玲教授认为,在疫情影响之下,研究基地成果斐然,值得肯定。在未来,要明确基地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为基地未来发展给出更明确方向。新华社《半月谈》主编高远志结合杂志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栏目,提出研究基地在现有成绩基础上,要把研究和实践落实在文明提升上。光明日报社记者韩业庭从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入手,重点谈了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如何在基层进行有效发挥。对此,韩记者认为,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抓手,进行探索与实践。北京日报北京新闻编辑部副主任童曙泉表示,研究基地的报告内容详实,成果丰富。未来,研究基地的工作要注重务虚务实相结合,直面社会问题,助力研究基地更好地发展。《精神文明导刊》责编杨伟利认为,海淀区的精神文明实践具有果敢的特点,敢为人先。今后海淀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应继续保持坚决贯彻执行的作风,坚持理论与实践互相关照,取得新成就,打造全国的精神文明实践样板。
  各位专家围绕首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与实践等积极建言,成果丰富,启发深刻,对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的未来研究与实践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际所武香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