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我院举办《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推介会暨第40期市情论坛。本次会议主题为“构建中国自主的首都学知识体系”,由我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网络宣传处共同承办,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贺亚兰出席会议并致辞,市情研究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主持会议。我院退休专家沈望舒研究员、首都经贸大学王德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勇教授、中国科学院王开泳研究员、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邢学勇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车峰教授等专家作主题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曾祥明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洪振挺研究员、《中国国情国力》编辑张涵、我院管理所副所长毕娟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国国情国力》《城市管理与科技》、宣讲家网等单位的媒体代表参会交流。我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的全体科研人员参加本次会议。
贺亚兰院长在致辞中指出,首都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首都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承载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宏大使命。新时代为首都学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也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构建中国自主的首都学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规律导向相统一,必须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学术共同体与决策共同体协同发力。我们要汇聚全国智慧,共同回答“首都学何以可能”“首都学何以自成”“首都学何以为用”三大根本问题,共同书写新时代首都故事的知识篇、学术篇、理论篇。
会议上半场为《中国首都发展报告(2024-2025)》蓝皮书推介。执行主编陆小成研究员从总体形势出发,重点介绍2024-2025年首都北京在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以及超大城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辉煌成就。副主编刘小敏博士详细阐述了“中国首都发展指数”,从“都、城、协同”三大维度构建了定量测度体系,实现了从经验总结向指数化分析的跨越。
在分报告介绍环节,副主编何仁伟研究员介绍“四个中心”建设篇的主要观点,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专题进行阐释,全面总结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副主编刘小敏博士、贾澎博士、徐爽博士等分别介绍了绿色低碳发展、首都都市圈、国际经验等篇的主要观点。在作者代表发言环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明重点介绍了《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难点与对策研究》的主要观点。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洪振挺着重阐明了《国际大都市区人口就业圈层演变经验与启示》的主要观点。在专家点评环节,专家围绕蓝皮书的核心价值展开点评,从特点、意义到未来方向形成系统观点,为蓝皮书研创的持续优化与深化研究提供宝贵建议。
会议下半场为第40期市情论坛,以“构建中国自主的首都学知识体系”为主题,我院市情研究所何仁伟研究员主持。我院市情研究所陆小成研究员作题为《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首都学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建构》的主题发言。他指出,首都学应该是在城市学、地方学、政治学以及北京学等学科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重点研究首都功能定位、首都演变规律、首都运行模式、首都治理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王开泳研究员作题为《中国首都学研究的多维视角》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多维视角对于首都学研究不可或缺,应在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生态学与比较学的交叉中,形成中国特色的首都学体系。同时,他认为应立足中国国情,涉及中央政务保障、国家战略承载、城市形象塑造与安全风险防控等关键议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首都学知识体系。
我院文化研究所沈望舒研究员作题为《当强化首都学之“硬核力量”——首都文化的功能研究》的主题发言。沈望舒研究员认为,首都文化是首都学的“硬核力量”,既承载深厚历史传统,也塑造新时代的精神高地,既承载着七十万年北京史与五千年京师传统的文明基因,又在新时代形成精神文化型高地,为优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兼具历史纵深与实践创新的理论框架。
首都经贸大学王德起教授作题为《首都特色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的主题发言。王德起教授从“实”“事”“求”“是”“为”等五个方面进行阐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格局已然形成的现实中,要遵循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S”型城市化发展的曲线规律,做好国土空间治理,并要求首都作出表率树立样板。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秘书长邢学勇研究员作题为《首都历史文化学与文旅产业发展》的主题发言。邢学勇研究员指出,北京拥有全球罕见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系,首都历史文化以物质遗产为根基、以非遗技艺为灵魂、以空间更新为载体、以文化符号为纽带,拥有蓬勃的现代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周勇教授作题为《超大城市经济空间的稳定性及对消费的影响——探索经济空间与消费的动态关系》的主题发言,以北京798艺术区改造、地铁消费带、智能制造融合及在线教育等案例验证,超大城市正通过工业遗产活化、智能交通增效、新旧动能转换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等创新模式,重构“生产-消费”空间关系,有力破解了土地资源约束与消费升级矛盾。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车峰教授作题为《首都作为超大城市的基层治理实践研究》的主题报告。车峰教授指出,北京作为超大城市通过“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模式,创新构建基层治理新范式。
在专家提问与交流环节,我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毕娟副研究员等进行了重点发言。毕娟副研究员认为,首都学作为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学科,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更应成为理论创新、学术话语建构的高地。与会专家围绕首都学的理论框架、首善之都建设标准、文化传承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实践展开热烈讨论。
我院市情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蓝皮书的推介与市情论坛的召开,共同构成了首都学研究的重要平台。本次活动从内涵阐释、治理现代化、空间治理、文化功能、文旅融合、消费突破、基层实践等进行深入交流,拓展了首都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新征程上,市情研究所将持续发挥新型智库作用,聚焦首都学这一新兴学科领域,深入开展调研与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为首都北京的高质量发展与建构中国自主的首都学知识体系贡献出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责编:宋宇辰 审核: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