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7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承办的“诠释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来自北京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北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诠释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伟研究员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洪汉鼎教授分别作开幕式致辞。谢辉书记指出,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通过立足于中国的特色和风格,进行文明交流和互鉴,从而构建真正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从诠释学的角度来阐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一个恰当和新颖的角度。谢辉书记同时回顾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大学友好交流的渊源,希望今后双方能够继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不断深挖合作潜力,共同努力推动诠释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刘森林院长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近年来在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未来在诠释学等领域进行进一步合作的愿景。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洪汉鼎教授在致辞中梳理和区分了诠释学的不同层面和学术发展史,以及诠释学进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产生的互动,强调“做哲学”的诠释学和实践的功用,认为这对于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而言,是一种重要的阐释方式。而中国经学是将来世界诠释学发展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开幕式之后,论坛分为两个平行会场,第一分论坛上下两场分别由崔平教授、王文军博士主持,第二分论坛上下两场分别由陈治国教授、王玉峰研究员主持。两场分论坛共有二十场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第一分会场围绕建构中国特色诠释学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西诠释的方法与进路、历史与哲学、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往来辩论和热烈探讨。第二分会场就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达尔文、培根、维特根斯坦、梅洛—庞蒂等哲学思想做了令人深思的报告,并围绕诠释学展开对神学、宗教学、理性与实践、语言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会议分论坛结束后,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治国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伟研究员进行了会议总结发言,分别介绍了各分论坛的发言情况和讨论议题,并感谢与会学者的出席和报告,展望未来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本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向本次会议提交参会论文,紧密围绕“诠释学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各抒己见,交流热烈,充分体现了会议的学术旨趣。本次会议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领导和科研处、智库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会议的召开对加强哲学所学科建设,推进哲学所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诠释学等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