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抗疫专报】溪流涓涓 汇成希望

  【编者按】近日,北京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但反弹风险仍然存在。为巩固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我们的下沉干部依然坚守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下沉干部,听听他们下沉期间的故事—— 
  溪流涓涓  汇成希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   常越男
  2022年5月12日,我到朝阳区大屯街道育慧西里社区报到,开始了在基层支援抗疫的工作。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谨以此文记录我在社区遇到的人和事。
  一、我们的大“家”
  大屯街道育慧西里社区位于大屯地区中东部,辖区内有五个小区、两个幼儿园、一个商超、一个医院,人口密度较大。虽然在此居住了十几年,但我其实对它了解甚少。下沉社区的日子,让我真正走进了这个大家庭。
  到社区的前一天,我联系了相关工作人员,她让我直接去核酸检测点找社区陈书记对接。当天,我在亚运村小营路民众眼科医院门口的小广场上找到了他。他40岁上下的模样,说话非常和气,戴着眼镜,皮肤黑黝黝的,一看就是多年在基层锻炼,风里来雨里去的人。之前我一直担心不知道如何跟基层工作人员沟通,没想到与他交谈非常顺畅。据他介绍,社区目前需要我们志愿者在核酸检测点协助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扫描身份证,二是维持现场秩序。我被安排承担前项工作。
  报到当天,我就正式上岗。一开始很紧张,一是从来没穿过防护服,二是怕自己动作慢耽误大家时间。现场的志愿者小龙特别耐心地帮助我,给我讲解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并热心地替我找齐所有的防护用品:防护服、口罩、面罩、手套、鞋套。每一样东西,他都提前给我演示了一遍,譬如防护服的拉链、胶带的位置和穿脱方法,还不忘提醒我口罩戴上后要把鼻梁处捏紧、手套要包住袖口等等。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上岗了。
  核酸检测是一件需要凝心聚力的事情。一个社区核酸检测点,是由大家一起撑起来的,最辛苦的当然要数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在这里,我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基层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来自安贞医院的医务人员尽职尽责,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外,轮流来社区为居民做检测。社区陈书记总是全天驻守现场,协调各种大事小情。社区工作者们需要配合街道和医院的现场调研,维持现场秩序,处理居民的各种诉求,照顾每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志愿者们的到来也为检测点注入了一股活力。此外,周边的商户也赶过来助力,他们会带着冰镇水和饮料来慰问工作人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先后认识了小朱、小田、小陈、小李、小曾……他们有下沉干部、双报到党员、党员志愿者等。我们总是按照排班时间表,提前到达工作区。每次上岗前,大家互相帮忙准备防护用品,给对方撕开面罩保护膜、用胶带封住袖口。下岗的时候,给浑身湿透的同伴搬个凳子、拿瓶水。另外,现场还有很多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一般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他们经常在阳光下晒着,各个岗位有任何需要,一招手,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跑过去协助。某天,我们临时去一些卡口值守,协助进出查码。当我一路走过那条街,看到每个小区门口都有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小伙伴们在守卫的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社区离我这么近。它是一个大“家”,在这里,我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勉励、齐心协力。
  二、理解的温度
  基层的工作很繁琐,需要面面俱到,需要细致周到,需要时刻把为民服务放在心上。在检测时间分配、检测通道设置、工作人员安排、医疗物资配备、现场服务保障等各方面,社区都需要认真考虑,尽量满足居民各种诉求。在工作中,我们一边熟练流程,一边与居民沟通磨合,拉近距离。
  以前我拿着身份证去测核酸的时候,很少注意工作人员的状态。直到参与其中,才知道原来会遇到很多情况。有的人没带身份证或者身份证扫不出来,需要手工输入号码;有的身份证扫描之后,名字出现错误,尤其是一些生僻字,需要进行修改;有人带的户口本、护照、港澳通行证、医保卡等,需要一一手工输入,有人使用手机里面的证件照片,总是反光……通常检测是十人一管,满了之后,需要封管,再开管。当检测试管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进行封箱、开箱。我们所负责的工作,是核酸检测最初级的流程,却也是不容马虎的环节。
  有一次,一位大爷在我这一队刷完身份证之后,发现旁边那一队的人少,就擅自跑了过去。我赶紧把他喊回来,告知他这样会引起人管错乱,造成大范围的检测信息混乱。他刚归队,突然又跑到了检测场外。我本以为他放弃了检测,谁知很快他又返场了。还好我当时记住了他的具体顺序,直到看到他完成了检查,我才松了口气。还有一次,一位大爷因为天气太热,突然摘下了口罩。现场人员及时发现并提醒了他。没想到他因为太紧张把口罩弄掉到地上了,工作人员马上给他找了一个新的口罩,吓得旁边的一位妈妈赶紧领着孩子到别的队伍去了。
  工作中除了这样的小惊吓,也时常有些小插曲。有一次,一个小孩子拿着户口本过来,我给他录入信息的时候,他一时玩性大发,开始用手碰我面前的桌子。旁边的家长见状,严厉地训斥了他,小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赶紧安慰他说,可以帮他喷一喷,会让他的小手干干净净的。小朋友这回听话地伸出小手,看着我喷完酒精消毒液,立刻不哭了,家长倒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向我表示了感谢。
  有几次来了几位外籍人士,我们在简单的汉语加英语的沟通中,顺利完成了对接。其中一位Thomas,特别有礼貌,一见面就对我说:“对不起!护照!”我明白他表达歉意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英文全名非常长,手工输入的时候会比较费时、麻烦。我在输入姓名的时候,他一直在喊“大!”开始我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突然恍然大悟,他应该是提醒我英文要用大写字母输入。我想如果他说capital,我理解得可能更快一些。连续几天,他总是按时来检测,每次完成录入之后,我们都对彼此友好地打个OK的手势。
  通常我们为了配合每个人拿身份证的方式,需要调整不同的姿势,拿着手机从不同角度去扫码。有的可能因为害怕,总把身子尽可能远地往一边躲闪。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扫码之后,需要我们很大声地确认了,才会继续往前走。在需要手工输入时,有人会抱怨我们手慢;有时因为天热手机需要重启,也会引起部分人的焦虑不满。不过,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友好的。渐渐的,我们也能熟练而快速地处理扫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居民们也能更好地遵守秩序,而且越来越理解我们。
  天气开始热起来。因为上岗需要严密防护,大家经常汗流浃背。记得有个男志愿者跟我说,他在两个腋窝底下放着冰袋,但是依然浑身都是汗。每次到换岗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开玩笑,又蒸了个桑拿啊!温度特别高的时候,除了阳伞之外,社区会给我们准备一个小冰袋,放在桌子上,手套捂得慌的时候,可以把手按在冰块上降温。有时候,社区还会在我们脚下放一袋冰,凉气上来的时候,能略微缓解那种被烘烤的灼烧感。
  温度在攀升,周围的人们对我们的关心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过来会特别正式地打招呼,“您好”“谢谢”“辛苦啦”……有时系统慢,大家会说“不着急”!有一次,一位大妈走过来,看着我的手上的胶皮手套,关切地说:“你看你的手,都是汗,真不容易!”还有一次,一位接近70岁的大爷问我:“如果我想来当志愿者,是不是你们不收啊?”记得有天中午,来检测的人很少。突然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快递小哥跑过来,还没拿出身份证,俯下身来跟我热情地对话:“大白!你热不热?”好可爱的小伙子!每当这些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夏日里的阵阵凉风,清新又舒适。
  在特殊时期,我们得到了很多市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共同的信念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大家相互理解,彼此协作,一起坚持。
  三、乐观的光芒
  记得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先生说过,面对疫情他所坚持的三条原则:观察、等待、坚守。在小小的社区检测场,我看到了很多不乱于心的人们。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都是1939年出生的。两人总是一起来检测,穿着整齐干净,和蔼可亲。那位大妈特别仔细,每次都将两人的身份证用纸巾包起来,折叠在一起。到了我的面前,她将纸巾放在桌子上,慢慢打开,依次展开每人的身份证。然后将两个身份证取走,把纸巾丢进垃圾桶。每次大爷走在前面,安静地等待着大妈办完这些手续,然后两人有礼貌地向我道谢。每当看着他们相携走过,我都想起那句“一起慢慢变老”。人生中经历了多少的风雨,才能让他们如此的处变不惊。
  小朋友们是最可爱的,他们都愿意当“管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在非常态之下,他们更需要被关注。父母的乐观、笃定、幽默对他们非常重要。哪怕一点小喜悦,也能成为孩子们心里的光。有一次,我遇到一家三口,孩子排在前面。正好到了换管的时候,孩子特别开心地说:“我当管长啦!”那位妈妈赶紧拿起手机,“儿子!咱们拍个照留念!”然后一家子愉快地走过去了。还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家四口,父母加上两个五六岁左右的女孩儿。正好赶上换管的时候,两个孩子都期待地看着我。那位爸爸俯下身来,对其中一个女孩子说:“你已经做了几次管长了,妹妹一次都没做过呢。”小女孩很温柔地对妹妹说:“这次就让你也做做管长吧。”小妹妹羞涩地接过了试管。多么有爱、和谐的一家人!同样的境遇,我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连续两周的扫码工作,机械又略显枯燥,但在工作中也有一些小惊喜。一次,我邂逅了带着孩子来测核酸的老同学。他念着孩子的身份证号码,我低头录入。突然我辨认出他的声音,于是抬头喊他的名字,把他吓了一跳。后来得知他也在旁边的社区下沉,负责流调工作。还有一次,扫出的身份证信息中显示着我们单位的地址,一看名字,原来是同事。我赶紧自报家门,同事惊讶地说根本没认出化身“大白”的我。有时,一些了解我近况的家人和朋友会在测核酸的时候,专门寻找我的身影。虽然他们并不一定能认出我,但是这份惦记和关心,一直温暖着我。
  从来到社区的那一天开始,5月12日至18日, 21日至27日,社区分别两次连续组织了7天的核酸检测。我们坚持每天到岗。期间,我们隔壁的欧陆经典社区出现了确诊病例,落实封(管)控措施。5月23日,市委书记、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蔡奇同志到该社区检查疫情处置工作,看望慰问在高温天气下坚守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肯定了社区干部们“不怕热、不怕累,就怕群众不满意”的精神状态,提出要在严格封(管)控措施的同时,耐心细致做好为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5月27日,新闻报道:“本轮疫情早期传播链基本切断”。这一天傍晚,我们接到社区的通知:大屯街道正式由大规模筛查转化为常态化核酸检测。5月28日,我们接到了新的任务,在常态化核酸检测现场维持秩序。这又将是新的体验和考验。
  这个五月,在很多城市的某个角落,许多人在默默地坚持、守护。社区的方寸之地,虽然是微小的社会场景,却构成了城市和国家的组织细胞。这段经历,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成为人类记忆中的一个片段。溪流涓涓,汇为江河,凝成希望。愿我们怀一份仁爱之心,为社会尽我们的心力;怀一份感恩之心,感激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怀一份宁静之心,共同守望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