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2013—2014年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会”
2014年1月16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委研究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统计局协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承办的“2013—2014年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北京经济改革与发展、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14年经济发展预测等主题作了充分的讨论。大会由经济所副所长杨松主持,北京晚报、京华时报、首都之窗、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第一时间分别做了相关报道。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周航副院长致欢迎词。周副院长首先代表谭维克院长对大家的参会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随后,他对本次会议的背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周院长对本次大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赵弘副院长的发言主题是《治理“城市病”要抓住关键,多管齐下》。他指出,造成北京“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发展及其所引致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造成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因素。二是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单中心”格局未能突破,使得北京“城市病”更加尖锐化。三是体制机制掣肘是造成上述矛盾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治理北京“城市病”,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推动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要从经济调控入手,严格调控人口规模;二、加强空间优化调整,疏堵结合、重心外移;三、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四、跳出北京,大尺度谋划,跨区域配置首都城市功能。

北京市统计局夏沁芳副局长的发言主题是《北京经济整体运行形势分析与预测》。她首先对2013年经济运行进行了评价:民生改善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加大,惠农政策继续显效,尤其是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节能降耗方面,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功能区发展上,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带动作用突出;1—3季度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占全市比重已达到97.2%。总的看来,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013年北京经济发展实现了增长平稳、结构优化、物价稳定、就业增加、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随后,她进一步分析了如何看待北京经济增速的问题,得出北京实现了总体经济从快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平稳过渡,目前7—8%经济增长速度正常适度,增速的放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最后,她对2014年北京经济走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不利与有利因素交织,即总体经济基本面稳定向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深化改革红利可期的同时,也存在着需求偏弱、资源环境约束凸显、调整转型任务艰巨等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丁军副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构建北京“新风大系统”理念,打造北京“新风资源库”》。报告指出,北京城市边界风环境和风规划研究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属于薄弱环节;在北京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城市风源地已成为比肩水源地而不可多得的生态战略资源。因此,建设北京“新风库”,充分发挥库区对新风的过滤、抑尘、降解、增氧、调温和加湿之驯化和涵养功能,是北京一项重大的系统性生态工程,更是优化北京空间生态布局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事关北京污染治理全局的成败。应以治理马池口污染重灾区为契机、兴利除弊、化腐朽为神奇,率先建设“马池口新风资源库示范保护区”,打造“新风生态资源经济”绿色品牌,为北京市三大上风口生态环境的全面改造和规划升位提供一个典范和参照系。针对“马池口新风资源库示范保护区”的改造和建设,报告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十大政策举措和建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唐勇博士的发言主题是《2013年北京经济形势与长期增长趋势分析》。当前北京经济增速的放缓虽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经济增速的这种放缓究竟是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还是短期周期性的波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论。利用统计数据,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唐博士对促进北京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因素进行了核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加速投资所带来的资本存量快速积累是促进北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却相对较小。另外,人口以及劳动力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比较小。近年来的数据还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北京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退出后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投资增速的降低,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降低。因此,北京经济增速的下滑并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更大程度上是长期潜在增长率持续下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技术创新水平的下降才是北京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刘岚芳主任的发言主题是《2014年北京市经济形势发展预测》。她指出,从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北京市经济增长7—8%是正常适度的,未来首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应局限于经济领域本身,而要站在城市发展的全局视角,如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实现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展首都功能腹地等来实现。2014年,结构调整节奏与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仍将是影响北京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趋于稳定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改革举措稳步推进以及北京统筹全面发展的政策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北京市经济稳中有进的概率较大。最后,她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一是要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的空间和余地;二是要有效调控人口规模,缓解特大城市运行压力;三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统筹发展;四是加强京津冀深度合作,建设首都经济圈和环首都生态圈。
经济所副所长梁昊光作总结发言。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经济正在形成以网络、数字化和时间价值为基础的全新竞争体系。如今的城市经济,已从传统意义上工业和人口的载体,演变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并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他指出,目前统计方法来量度经济增长,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这些经济指标均以货币作为量度单位,反映的只是一个被界定的经济体内年度的货币流通总量。这些指标却经常被看作能同时反映“福利”、“生活质量”和“进步”的程度,导致不少政府甚至会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总值增长作为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这引起了另一严重的问题,就是计算同民经济增长时,由于工业化和市场化导致非货币经济向货币经济转移,结果是原来在非货币经济中没有被算人国民生产总值的产出或劳务,在经济货币化后却被算入指标后,从而高估了工业化或市场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这种在统计上对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偏好,不单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增长”造成错觉,在当代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的工业化或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仍然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程度,结果也是高估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增长”。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