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我院历史所举办“北京专史编纂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9年12月23-24日,由北京市社科院主办、历史研究所承办的“北京专史编纂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王祥武、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北京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芸、北京文史馆副馆长刘燕萌、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于青,以及来自北京市方志办、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图书馆,以及我院文学所、满学所等相关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王岗主持。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戚本超首先致开幕词。他指出,北京专史是我院正在组织编撰的一部系统叙述北京历史的多卷本学术专著。专史各项目独立成卷,每卷30万字左右,基本涵盖新中国建立之前北京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专题选题,突出了不同专题的学术特色。目前,《北京政治史》、《北京建置沿革史》、《北京风俗史》、《北京教育史》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文学史》、《北京商业史》、《北京民族史》、《北京宗教史》即将问世,《北京水利史》、《北京交通史》、《北京手工业史》、《北京著述史》也在按计划研究撰写。戚院长指出,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自项目立项始,就有院长挂帅任总顾问,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任总策划。项目实施期间,特别聘请了蔡美彪、林甘泉、陈高华、徐苹芳、戴逸、龚书铎、曹子西等院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顾问。
    此项专史课题,主要由我院历史所科研人员承担,同时还特邀了所外、院外的有关学者参加。撰写人员老中青结合,不仅保证了项目完成的学术水平,而且实现了传帮带的学术传承。人民出版社尤为重视该项目,他们不计经济利益得失,为成果编辑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戚院长希望,在众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课题组全体科研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经过不懈努力,力争使北京专史在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北京通史》的基础上,再创佳绩。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北京专史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北京专史的编纂体现了学术上的需求,专史所列36个选题,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变迁等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途径,有利于向前推进北京史的研究工作。北京专史是继《北京通史》之后的又一宏大工程。如果将《北京通史》比为粗线条的素描之作,那么北京专史则是一幅工笔画。36个选题各重在抓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化地研究,力求有创新性的突破,具有填补该项选题空白的作用。正由于此,北京专史于2007年作为我院重大课题立项,后又被列入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另一方面,北京专史的纂修也多有现实意义,既是文化建设上的贡献,专史深入梳理北京历史文化等方面,对当前“三个北京”的建设,尤其是人文北京的建设具有直接的支撑作用,使人文北京的内涵得以更好的诠释。也可以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对北京专史编纂提出诸多意见和建议,归纳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北京专史的学术定位问题。北京专史是否是纯粹意义上的地方史,是这次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多数学者认为,北京专史属于地方史,但有其特殊之处。北京在元明清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地位,决定了北京史区别于其他区域史的鲜明特征。在北京地域发生的历史事件,有些不仅影响本地方,而且影响全国。这一现象是每本专史均会涉及的。因此,北京专史的编纂,需要把握地方史、都城史和中国通史的关系。
    二、北京专史的学术视野问题。北京史如何在一个更大的背景或视野下进行研究,是这次研讨会的又一热点。大家普遍认为,编纂北京专史应有世界眼光,与会专家从历史与现实层面分析了这一问题。因为,历史上,元大都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现实形势也要求我们在国际学术视野的脉络下研究北京。会上,还有学者对最近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呼吁加强对北京和世界的了解,尤其是了解北京与世界在历史上的联系与交往。
    三、北京专史的学术特色问题。学术特色关系到北京专史的质量高下。学术特色首先反映在资料来源上,北京专史应当拓展一般通史中的史料来源,写出一些在北京地区才能见到或最具特色的东西。除正史、实录、方志等易见史料外,北京专史应尽可能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碑刻材料乃至口述史料等其他史料。其次,学术特色还应反映在体例上的创新上。专史编纂是否适当增加图表,古人所谓“图象为无言之史”(章学诚语)、“作史无表、则立传不得不多”(顾炎武语),说明了史之图表的功用。如《北京建置沿革史》于各章附上一些插图,就更能形象地反映历代建置的变化。专史编纂是否可以改变贯通古今的叙述方式,适当增加图表呢?再次,按一般时间顺序阐述的优势在于脉络比较清晰,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要是有些问题在某一时期难以全面深入地分析。最后,专史中增加资料编年、索引等,也是值得注意的体例问题。
    四、北京专史的学术规范问题。学术规范也是不可小视的问题。首先,在于论著的创新性,北京专史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创新性的多少决定的。这就要求不能做人云亦云的重复劳动,而应在写作视角、资料挖掘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其次,在于论著的科学性,北京专史所用的各种数据资料必须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展开的论证应当是符合逻辑的。再次,在于论著的严肃性,北京专史在引用、参考、借鉴他人科研成果的同时,应当如实标明出处。参考文献的呈现不仅表明撰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与承认,也展示撰者的阅读量的大小。此外,参考文献和注释本身的规范统一问题,也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