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北京社科院赴甘肃省考察团报告

    2006年7月23日至30日,由副院长梅松研究员带队,我院赴甘肃学习交流团首批出发,先后考察了兰州市、夏河县(属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张掖市、嘉峪关市、天水市、敦煌市(为县级市,属酒泉市)等地区,并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范鹏研究员亲自主持,双方人员共18人参加,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甘肃省基本情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面积39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七位,人口2562万。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共设14个市州,即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国内生产总值1千多亿,财政收入260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十五”期间,甘肃发展很快,但总体还属于贫困地区,城镇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人均GDP为700美元左右,省内还有低收入人群(年收入低于860元)500万人,绝对贫困人口100万人。甘肃属干旱地区,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10,生态极为脆弱。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着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一块块山间平原,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西倾山、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基本情况、主要创新及成绩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建于1979年,设院长1人,副院长3人。与其他省市不同,甘肃省有特色的领域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民族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藏学研究院等,因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较有特色的研究是西路军历史等。全院目前在职人员136人,共设8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专业科研人员占全院职工人数的79%,专职研究人员60%左右,2006年又从兰州大学等高校引进6名应届毕业生;设综合性处室3个,即办公室、科研处和行政处。其中办公室包括院办、党办、机关党委、人事、老干部、安全保卫、文秘纪要、纪检等部门,共9名工作人员;行政处包括总务、基建、财务、车队等部门;科研处共6人,下设有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科级单位。2006年全院经费627万元,比上年增加154万元。
 
    座谈中,范鹏院长坦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明确感受到来自东西部发展差距和高等院校的双重压力,近年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狠抓开拓创新,有许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提出了“六个以”的办院方针
 
    2004年中央3号文件下发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认识到发展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关键就是明确自身的定位,经过研究明确提出了“六个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院方针,统一了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这个办院方针的具体内容是:以科研项目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应用对策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保障,以服务甘肃为目的。
 
   (二)形成了一总三分三线的领导架构
 
    全院形成了院长负总责,院内工作分为办公、科研、行政三块,三位副院长各分管一块,院长、分管副院长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形成相关决策线的领导架构。同时,各副院长分工抓几个研究所。
 
   (三)努力实施“221”工程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在办院过程中,也遇到了竞争激烈、职工住房困难、待遇较低、人才流失等现实问题。为搞好队伍建设,凝聚人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明确提出了凝聚人心的“221”工程。具体说来,就是集全院之力,盖好2栋楼(职工住宅楼和办公楼)、编好2本书(经济社会发展预测蓝皮书和舆情分析报告书)、1个实践对接试点。职工住宅楼的建设以“危旧房改造”名义立项,通过交纳一定费用的方式解决了土地变性(由原来的教育用地改为住宅用地)的问题,并成功地增加了住宅面积(以研究机构为理由,突破了有关部门新规定的商品住宅楼70%以上住宅面积不得超过90平方米的限制)。现职工住宅楼的建设正在进行中,办公楼的有关手续正在报批中。
 
    所谓“实践对接”试点,就是在“理论对谈”活动的基础上,强调课题研究成果要转化为应用对策,由实践来检验研究成果。具体做法是:每年上半年通过书面和座谈等形式,向实际工作部门、基层党政干部、企业和社会各界征询实际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征询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形成省社科规划特别委托课题和临时招标课题,面向全省公开招标;组织专家评标,确定研究单位、首席专家和调研基地;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对课题初步成果进行研讨;召开“实践对接”会议,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共同拿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方案;在实践中检验成果并评估绩效。
 
   (四)成功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06年,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又成功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地方社会科学院中处于前列。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在每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启动之前,即由院里提前组织专家开展选题和论证工作,选题强调西部特色和民族特色,明确提出成功申报目标(如保三争五)等。
 
    梅  松 王  蕾 韩长霞
    张  耘 袁振龙 那  薇
    黄士正 杨  松 王惠正
 
    2006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