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推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述要》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发表

  由我院满学研究所王美珏助理研究员撰写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述要》,在《中国史研究动态》2024年第4期发表。《中国史研究动态》(CSSCI来源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以“动”和“新”为主要特点,是介绍海内外中国史(1840年以前)研究状况及前沿问题的重要学术平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述要
  2023年10月21—22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满学论坛(2023)”在京召开。会议以“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设有圆桌对话、论坛学术报告会、平行论坛等环节,来自全国高校、社科院、档案馆、图书馆、文博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八旗研究。立足中国历史、传统与实际,坚持八旗研究的主体性,是参会学者的心声。刘小萌从旗内各族交融、旗民之间交融两方面探析清代北京旗民畛域的化除问题,并就北京八旗社会的交融形式、政策、层面和趋势展开深论。定宜庄基于多年口述史研究经验,厘清老北京人有关“旗人—旗族—满族”的身份变化。潘洪钢再现广州驻防旗人的风俗与休闲娱乐,把它视作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族群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李小雪在新的档案史料支撑下,诠释清初盛京“随旗人”主要由入关前户下家人及关内移民构成。李芳、王鸿莉把侧重点放在旗人和旗人世家,考证奕赓和汉军蔡氏的生平经历、文学活动。高福美探讨清代左右翼税关与八旗特定商品贸易间的内在关联,为探讨八旗生计来源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清代民族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季永海、晓春对学界模糊不清的女真语到满语p>f的转换、满语动词过去时附加成分的使用特点进行阐释。胡艳霞、锋晖和戴光宇分析满语与达斡尔语、汉语、赫哲语的接触和异同,从语言学视角呈现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赵阿平介绍其团队正在推进全国首次满—通古斯语言调查研究,希望借助数据库实现语料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清代多语种文献。有鉴于清朝“同文之盛”,学者的关注点从多语种文献本身延伸到相关历史问题:关嘉禄总述满汉合璧档案的珍贵价值。吴元丰、高娃和关笑晶把目光投向北京地区不可再生的满文碑刻(含多体碑刻),就其多重价值、题名特点和碑中所见“都城认同”变化展开新论。马金柱、张闶和李雄飞释读学人鲜少关注的清开国时期臣工起誓档、满文《尚书》和《清语摘抄》,并就起誓制度、满人学习儒家经典等进行探讨。秀云、魏建东分别比对满文《金瓶梅》和《心经》的多种译本、版本,梳理其翻译和流传过程。吴忠良、洪晔、张玉雪和安大伟利用《新城府档案》、满文《大藏经》、《钦定清语》和佛教山志等一手资料,考察东北鼠疫防控、提调官等问题。
  清代政治体制与权力运行。多民族因素在政治体制、人事、思想中的映射,体现着清朝政治生态。周喜峰从机构设立、官员选任、裁撤原因等方面勾勒出清代詹事府的发展轨迹。付永正关切满缺赞礼郎情况,认为它是清廷政治文化生活满汉交融的一个微观表征。何永智提出,户部满汉关系的演进并非取决于单一色调的满汉族际互动,满汉官员背后的权力场域、人际关系等更应受到关注。聂卓慧揭示出乾隆朝祭器“依古改制”的特点。徐莉考察清初公文制度中题本满汉文官衔名目问题。刘仲华陈述清代北京城分层而设的人口管理体系(含皇室、旗籍、民籍等),强调都城人口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郭宇昕展现八旗官马制度兴衰与清朝国家政治变化之间的关联。哈斯巴根、李国荣、徐春峰和李诚聚焦官场上的“人”——清前期叶赫东城佐领、雍正朝昆季集团、和宁等。
  清代“大一统”观念的表达与实践。多位学者关注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从历史脉络中找寻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赵令志依托新近整理、翻译的满文档案,阐明雍和宫金瓶掣签的由来和影响,特别是该制度对安定北疆的重大意义。刘文鹏将南苑大阅定义为清朝维护大一统、应对国家危机的标志性重大活动,点出大阅中历练火器的重要性。常越男讨论了道光年间“木兰秋狝”的展缓问题,强调其原因在于节省度支、与民休息。王敬雅、谈汀和王美珏专注于乾隆朝献俘礼、《塞宴四事图》中的筵宴盛况和清代文天祥记忆流传,指出这些均显示出清帝构建“大一统”国家的努力。强光美探讨多语文合璧书写在清廷成功治理西藏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民族文化与中外交流。学者致力于呈现中华文化和合共生、多元一体的魅力。徐凯重点讲述历史上北京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情状,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赵志强描绘清代民族文化的整体样貌,深挖其发展特点和繁荣原因,指出清代民族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巅峰。围绕满汉文化问题,李治亭、张永江着力于“历史进程”表述,突显满汉文化从碰撞到认同再到融合的阶段性。杜家骥、李理分别以满族人取名和清代旗袍为例,指出满文化持续受到汉文化影响,二者最终实现交融与发展。常建华以全球史的视野研究鼻烟壶,强调它跨越了不同民族,促进了文化交流,并指出清帝赏赐鼻烟壶密切了君臣关系。王桂东、聂有财和陈昱良从不同方面谈论清代中外族群互动和经济文化交流问题。
  “满学论坛(2023)”展现了满学领域的前沿成果,拓展了满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满学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厚土之中,以“融”的视角来发现历史、叙述历史和映照现实,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特色。它传递出论坛举办的初心,也代表着新时代满学发展的重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