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通论》导读
由我院历史研究所于德源研究员撰写的《北京史通论》一书近日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北京史通论》全书共分九章,从中国原始城市的起源、北京古蓟城起源蠡测、战国时期蓟城的发展、北京古代交通、北京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金、元、明、清时期北京首都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成就等方面给我们全面地详述了历代北京城的建制沿革,不同民族在此角逐、共同生活的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城市出现的最初形成就是“城”,它的实体以封闭的高台建筑或城墙为突出特征。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最早就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的中心聚落发展起来的,演变成为“城”,也就是最原始的城市。原始城市产生的动力,是聚落内部贫富差距产生的阶级分化和对立意识的加强。也就是说,原始城市是伴随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时间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及中国龙山文化后期。北京都城政治地理优势的最终形成是在金代。自战国以来的长期文化积淀和隋唐时期出现的南北大运河为之作出了重要准备。不过决定这种优势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民族的关系。所以,虽然隋唐及其以前为北京城市的历史发展准备了条件,但优势的体现和不断巩固却是在其后的金元明清时代。北京作为都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元大都时代,明初时尚还可以与世界其他都城比肩,但从17世纪后却明显落后于欧洲都城。这是由于早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前,也就是17世纪后半叶封建国王联合资产阶级贵族反对教会势力和割据势力的绝对君权时期,城市面貌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古老的北京城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壮丽的宫殿还值得一提之外,整座城市特别是民居却显得太破败了,与整座城市的宏大布局及皇宫等建筑十分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