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22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院二层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管理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沙龙的主题是:京津陆海运河。来自我院外国所、管理所、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单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由京津陆海运河提出者、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主讲,由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认为,“京津陆海运河” 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设想,提出之后引起各方质疑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好事。只有将风险因素考虑周全了,综合评估做实了,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成熟了,各阶层人士认识趋同了,这件事做起来才有基础。“京津陆海运河”的总体设想是:西起北京通州宋庄,东至天津滨海新区蔡家堡,经河北香河,天津宝坻区大口屯、大唐庄,再经宁河县乐善庄,最后到达滨海新区,在蔡家堡入海。“京津陆海运河”全长约160公里,运河平均宽度1公里,深度是要挖到海平面以下30米,以便海水自流。通航船只吃水深度达到30米,可以通航30万吨级轮船。“京津陆海运河”的主要功能设计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运河引流海水,通过海水淡化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提供水资源,解决北京水资源不足的困境;二是通过运河引流海水,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环境,为打造宜居城市创造条件;三是通过运河航运,打开北京的直接出海口,发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航运事业,使北京向世界城市迈进;四是通过运河引流海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样就可以将北京建设成一个“准沿海城市”。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波副研究员认为,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学术观点本身就属于创新创意,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学术界可以质疑,可以讨论。第一,需要研究南水北调对南方城镇化的影响,南方许多城市本身也缺水,南水北调运行后会是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会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来分析开凿运河有没有必要。第二,海水淡化会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陆海运河工程在国外有吗?将海水引入到内陆城市国际上有没有先例?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第四,有部分城市进行填海造田,结果是什么?京津陆海运河如果建成,会不会因负面影响大导致重新填埋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吴向阳副研究员认为,提出京津陆海运河,这个创意和想法很大胆,这是作为一位首都市民的角度所进行的思考。在适当的时候,特别是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搞,这个想法是很好,但要做好论证,深入研究其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一是经济层面,缺水带来哪些潜在危害。京津陆海运河带来的经济效益应进行论证。可以推测该工程将产生一定的GDP增长效益,航运上能够通行30万吨轮船,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还能通过海水淡化解决北京缺水问题,这些经济效益都可以进行论证。敢想就要敢做。二是技术上可以攻关,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少盐碱化危险。三是环境层面,要考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损失都要考虑进去。这些问题要解决好。社会上有谩骂没有关系,但要从长远来看,由于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地质沉降带来城市巨大风险,地下水污染严重,北京缺水将是长期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副所长毕娟副研究员认为,开凿京津陆海运河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是我院学者对现实紧迫问题分析思考之后提出的战略思路。社会上现有一些批评,都是从各自不同学科背景和领域视角出发,难免将其中的弊端夸大,从而缺乏宏观综合的战略考量。这一思想的提出,重在起到抛砖引玉、启发思路的作用。大家不应在当下停滞不前,应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加深研究和论证。对于我院学者来说,应当挖据其中的研究课题,如:研究开凿京津陆海运河的经济社会价值、研究其如何促进产业转型与发展、如何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等等。之后,再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汇合,进行综合的评价。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董丽丽博士认为,海水利用对北京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将非常有助于加速推进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工作。在历史上,很多有创建性的学说都是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逐步得以成熟和完善,学者应该有自己的声音。海水利用与北京今后发展相关性很大,需要我们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基地李晓壮博士认为,任何科学的前身都是假说,现在说是错的,可能以后是对的。第一,从研究本身而言,提出创意和设想,应该多鼓励。第二,要考虑社会网络和舆论引起的反响,该创意如果是工程类的院士提出来,可能社会的杂音和噪音会小点。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的地位比较弱,所以反对声会比较大。第三,在思路上,要考虑城市的架构治理与创新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阻碍很多,危险很大,利益很难整合,需要另辟蹊径进行创新,需要引入新的观点来促进城市的发展。第四,技术层面不是问题,但我们不是搞工程的,需要工程类专家进行研究和论证。目前的阶段应该属于假说,究竟能否解决海水和雾霾等问题,还需要论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副研究员认为,首都水资源处于重度紧缺状态,南水北调不足以破解短缺困境。提出京津陆海运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现实紧迫问题的大胆的、创新性设想,这种创新创意和战略思考值得提倡和尊重。但考虑到京津陆海运河提出的“宽度达到1公里及通航30万吨的水深要求” 构想,本人认为成本过高,投资过大,涉及到人口迁移、生态风险、城市安全、技术改造、社会认可等多方面的难题。相对京津陆海运河,我提出修订版,应加快“引渤入京”工程建设,在潮白河的现有水系基础上进行深挖和拓宽,引入海水,确保现有干涸的潮白河的平均宽度在500-600米,河道平均水深达到10-15米。为了减少海水带来的盐碱化生态影响,可以在入海口设闸,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对入河海水进行初次淡化或预处理,降低盐碱化风险,加强潮白河环境改造、水系修复、生态保护。引渤入京以解决首都水资源短缺为第一要务,实现海水淡化、生态旅游、发展新能源产业等多方面的功能。政府应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创新政策,不用花一分钱建设好该工程。加强前期研究、战略规划、政策支持,引入社会资本,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引渤入京与海水淡化工程逐步实施,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缺水困境,改变首都北京城市格局,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和美丽北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