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与天津社科院文学所开展城市文学与文化学术交流
时间:
2013-04-23来源:
文化所 OA新闻
2013年4月15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与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一行,在我院办公楼六层会议室围绕“城市文学与文化”的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赵弘副院长到会并致词,李建盛研究员主持交流座谈会。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赵弘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近年来发展情况。文化所从之前以文学研究为主,发展为文学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双轮驱动”的格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在转型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效果。天津社会科学院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北京、天津都属于首都经济圈,两院通过所一级的交流,可以寻求多方面的合作机会,为京津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成立于1979年3月,前身是天津市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室。文学所学科方向为天津文学,学科分支方向有文艺理论研究、作家作品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现有专职科研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现任所长为闫立飞研究员。此次来访的文学所一行共6人,除所长闫立飞外,还有张大为、王士强、丁琪、田淑晶、王云芳等科研人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参加座谈会的有李建盛研究员、沈望舒研究员、傅秋爽研究员、高音副研究员、陈玲玲研究员、季剑青研究员、徐翔研究员、陈红玉研究员以及本所研究人员刘瑾、杨震、、陈镭、王林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李建盛充分肯定了两所交流座谈的意义。他介绍了文化所的历史和现状,特别介绍了文化研究所近年来在学科转型发展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情况。 2010年更名为文化所后,主要设立“文化研究”和“文艺研究”两个研究方向。“文化研究”主要从事“文化理论与首都文化”研究;“文艺研究”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北京文学艺术”研究。在重视基础学科研究和加强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对策的研究,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格局。本所研究在积极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自身的理论素养,夯实自身的学术根基,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应用对策研究。同时,作为学术和科研单位,文化所在应用对策课题的选择方面注重前瞻性,努力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和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闫立飞所长介绍了文学所的基本情况和人才队伍结构。文学所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文学专业出身,基本上从事的都是纯文学研究。目前院方也要求文学所从事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承担这方面的课题,文学所此次出访,就是要向兄弟社科院的文学所和文化所学习经验,如何实现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型,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新路来。在当前的形势下,文学所的转型面临着诸多困难,纯文学研究日渐边缘化,市委市政府和院方都对文学所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天津社会科学院的文化产业研究主要由经济所负责,文学所要实现转型,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引入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闫立飞所长和李建盛所长还就双方的科研成果考核标准、课题立项流程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沈望舒研究员,围绕城市文学与文化这一主题,就如何改变文学边缘化的状态,实现城市文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首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为文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内容的供应者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文化产业正走向一个“内容支撑”“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的文学性和文学色彩可以成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创意。其次,文学要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各种消费的需要,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扩展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城市要做文学价值的传播者。要改变以前仅仅将文学和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因素的做法,要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发掘,提炼出其中的核心价值。第三,核心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能力的问题,即能否真正地打动消费者。要让文学真正拥有自己的阅读者和关注者,让文学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进而使其成为核心价值的载体。文学在培养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共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植根于市民生活中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在这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傅秋爽研究员介绍了自己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经验。在从事北京地域文学(北京元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在对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为什么元大都会在短时间内突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家,这和大都当时的文化生态有关。研究北京当前的文化生态,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有益的启示,通过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聚焦于作家作品的局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陈玲玲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心得体会。陈玲玲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沦陷区文学研究、中日文学比较研究和翻译。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从异文化视角看待和反思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她还谈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知识界的变化,当时积极介入现实批判和社会运动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都是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这说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以具有生命力和批判精神。坚守文学的价值,是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徐翔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从事网络文化研究的经验。在网络文化研究中,可以运用传播学、大众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方法。陈红玉副研究员目前协助李建盛所长主编《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她介绍了蓝皮书从组稿、审稿到编校的工作流程以及自己参与这一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由于出版方社科文献出版社对蓝皮书的要求日益严格,标准日益细化,编撰的工作量和难度也在提高,但这也提升了蓝皮书的质量和影响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服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刘瑾助理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经历。刘瑾曾经参与过有关文化政策制定方面的课题,后来选择动漫和游戏这一新兴产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曾赴韩国首尔参与文化部组织的有关游戏分级的培训项目。目前正从事中国动漫转型升级的研究,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在动漫和游戏中,将文学与高科技媒介有效地结合起来,重新赋予其生命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两位年轻的博士后王林生和陈镭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心得。王林生先后参与了世界城市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北京文化发展研究等课题。陈镭认为,文学研究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自己的理论优势,可以从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流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他还以天津民园体育场的拆除为例,讨论了城市空间变迁中历史记忆保存的问题。
此次学术交流增强了我院文化研究所与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相互了解,达到了增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学术视野的目的,为今后加强合作,深化京津地区的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