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所赴新疆开展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
2012年9月13日-23日,社会学所在所长冯晓英的率领下赴新疆就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并现场考察新疆社会建设和管理现状。期间,社会学所与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共同举办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论坛”,与乌鲁木齐市社会管理者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并实地考察了三个社区,与新疆学术同行和管理人士分享了各自对社会管理的心得,交流愉快,收获良多。
一.共论管理难题,碰撞学术火花
社会学所2012年“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论坛”主题设定结合了本所研究经验和北京社会发展需要,是在扎实的学术积累基础上举办的一次严肃的学术交流。论坛论题设计充分考虑到北京和新疆两地在社会管理上的共同点,以新时期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为切入口,充分发掘两地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术积累,在共同关心的城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上进行集中交流和研讨,论题紧凑,研讨热烈,开阔了与会双方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
论坛由社会学所所长冯晓英研究员主持,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葛志新教授到会致欢迎词,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晓霞研究员作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板块:社区建设、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社会学所参会10位科研人员和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3位科研人员分别发言,就自己关心的论题进行了精彩阐述。
通过与新疆社会科学院诸位同仁的交流,社会学所科研人员较深入地了解了新疆社会管理的实际做法和经验,也修正了一些对新疆社会模糊认识,体会到在目前转型时期社会管理中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区域特色,但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只有不断促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意识,完善各种有利于民生的管理制度,才能破解当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管理难题。
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其他同仁也参与旁听了本次论坛。
二.听取经验介绍,分享管理智慧
论坛结束之后,社会学所一行在新疆同仁的引荐和陪同下,前往乌鲁木齐市黑甲山管委会进行调研,与管委会书记、主任进行了座谈,分享了该地区社区“单位化”管理的经验。
据介绍,黑甲山片区位于乌鲁木齐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也是一个老旧小区,属于该市重点改造的区域之一。片区管委会是在过去棚户区改造委员会基础上成立的管理机构,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副县级,具有一定的资源调动和部门协调能力。目前该片区下辖的7个社区都施行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1200多人,建立了300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了格子长,实行全区域监控。黑甲山片区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按照“单位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网络化覆盖、责任化推进的”整体工作思路,以管理、民生、文化、信息四延伸、继续全面深入的推进“单位化”工作,促进“单位化”试点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形成黑甲山片区“单位化”管理的特色亮点。
三.实地考察社区,体会管理细节
经黑甲山片区管委会安排,社会学所考察了该管委会下辖的三个社区:黑甲山后街社区、二道湾东社区和黑甲山前街社区。
在黑甲山后街社区,社会学所一行参观了他们的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综治维稳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通过介绍我们理解到该社区文化中心每个月都举办三次以上主题文化活动,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可谓煞费苦心。
二道湾东社区是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社区典范。小区门口站岗的女保安虽然身穿统一制服,小区门口有清晰的文字说明指示进出小区的通道,小区麻将馆里人们在轻松地打着麻将,并没有因为封闭管理而显得萧条。小区的爱心超市各类爱心物品分类或摆或挂,在小小的房间里布置得井井有条。
黑甲山前街社区也是一个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社区。在这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在图书室满墙的书架上,我们竟然看到了谢芳老师写的《美国社区》,这不仅让社会学所一行兴奋,社区工作人员也闻声围拢过来,一边要和谢芳老师合影,一边还请她在自己的作品上题词留念。在祖国的遥远边疆看到自己的作品有热心读者,令谢芳老师也很意外、感慨,她当场答应要把自己的新著寄给这个社区文化室。
通过对三个社区的现场考察,不但北京社科学院社会学所各位同仁深入了解了乌鲁木齐社区“单位化”管理实践的精髓,新疆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老师也感叹只有到了现场,才能真正理解从管理实践中总结经验的现实指向和社会意义。
社会学所此次新疆论坛,不但就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理论、实践问题和新疆学术界同行交换了意见和心得,还通过与社区管理层的座谈、社区实地考察,真切领会了当地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亮点,这不但开阔了与会各位的视野,也启发大家对北京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与思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探索社会管理转型和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城市社会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准确把握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动态,同时也要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这样才能够促进学术进步和创新。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