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所到门头沟调研采空棚户区安置小区建设
时间:
2012-04-18来源:
城市所 OA新闻

继2009年《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发布以后,2011年底北京市又发布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城市南部、西部地区等北京传统上发展薄弱地区编制规划及其实施,标志着北京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塑造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战略发展格局”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近年来,通过在采空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生态修复、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多管齐下,门头沟区城乡面貌已大为改观。2012年第一季度,门头沟区主要经济指标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5项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被总结为“门头沟速度”。为了继续推进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贴近首都发展的热点地区,经所长于燕燕联系,城市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及所内同志于2012年4月17日到全市最大的采空棚户区改造安置项目——门头沟石门营新区调研踏勘。
门头沟采煤用煤的历史可追溯至辽代,曾是全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上千年的开采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门头沟煤矿的开采,在门头沟核心城区形成了深达100—400米,方圆约7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区域内的房屋多是1950年代、1960年代为矿工修建的大量简易平房,棚户集中区域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甚至缺乏。由于地下采空,房屋地基下沉,部分区域建筑结构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形成较大的安全隐患。199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京西煤矿集团经济效益一落千丈,整个区域面临产业转型和冗员安置问题。据统计,采空区居民多数收入水平较低,76%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2.7%的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口占2.3%,老年人口占18.4%。2009年起,门头沟决定实施采空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采空区居民3.1万户,8.5万人定向安置到石门营、石泉、中门寺和黑山四个地块,加上安置地块原住农民回迁,近10万人的搬迁安置,占全区常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我们调研的石门营新区,包括原“京西紫金新园小区”一二期和石门营棚改安置项目,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规划住宅楼144栋,容纳4万多人。其中棚改安置项目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114栋住宅楼,安置近3万人,属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性质,是全市最大的棚户区定向安置项目。它位于门头沟城区南侧的108国道旁,建设中的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交通运营示范线的起点站就设在石门营新区附近,整个新区建设已近尾声,并在近期移交东辛房街道办事处管辖。东辛房街道办事处辖区范围内原有15个社区,3000多户居民,这些居民将向四个安置地块定向安置。依据制订的搬迁补偿政策,按原有住房建筑面积*1.33+20平方米奖励面积进行安置,超出面积按4500~5000元/平方米补足价款。建成小区由北京寓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管理,按0.55元/平方米收取物业管理费。

通过与东辛房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座谈、参观新区规划陈列资料、小区入户、新区建设现场踏勘,同志们对棚户区改造安置工程有了初步的了解,结合新城建设、生态修复和社会管理创新等街道感兴趣的领域,提出了石门营新区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并与街道管理人员就设立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初步达成了一致意向。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