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历史所郑永华副研究员参加“从明代到民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寺庙与市民”国际研讨会
2009年10月29—31日,我院历史所郑永华副研究员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远东学院共同举办的“从明代到民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寺庙与市民”国际研讨会。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荷兰、美国、法国、中国内地及台湾等40多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国际学者均是享誉学界的一流汉学家或历史学家,包括荷兰莱顿大学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韩书瑞(Susan Naquin)教授、法兰西学院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万桑(Vicent Goossaert)研究员等。为期3天的会议对“北京寺庙碑刻与社会史”的理论探索与具体成果进行了总结,分为“寺庙与城市网络”、“城市中的寺庙与僧道”、“寺庙的管理”、“寺庙历史资料”、“妙峰山”、“学术田野报告”等专题,共收到会议论文35篇。论文作者们通过翔实可信的史料与扎实的调研对北京历史上丰富的寺庙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魏丕信的《清代北京官员与寺庙》、赖惠敏的《清乾隆皇帝与北京汉传佛寺》、刘小萌的《北京寺庙的所有制问题》、吕敏的《北京景山后街庆云寺小考》、李世瑜的《我与妙峰山香会》、董晓萍的《北京的鲁班与木作》等不乏创获。法国学者范华(Patrice Fava)的纪录片《妙峰山琐照》,既使与会者在寒冷的冬季“亲身”感受到了阳春四月妙峰山上善男信女们的信仰热情,也充分展现了国外学者活泼多样的学术表达方式。
参加会议的美国学者韩书瑞教授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他对北京寺庙有着长期而精深的研究,著有《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Peking: Temples and City Life,1400-1900)一书。我院郑永华副研究员专门就其研究中涉及的一个重大问题——妙峰山香会初始时间,与她深入交换了意见,并特地赠送最新发表的论文《〈妙峰山香会序〉碑刻之年代订误——兼及妙峰山香会的初始时间》(《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获得了韩教授的肯定与称赞。在随后的“妙峰山”专场讨论中,郑永华利用碑刻等新资料对此前学界普遍采信的“妙峰山香会始于明末”观点提出质疑及自己的新观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会议当中,郑永华还与世界著名道教学者施舟人教授进行了友好的学术交流,并向其介绍了目前北京社科院进行宗教研究尤其是道教研究的情况。
-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