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动态

努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做客“院长学术论坛”
                 
    应北京社科院邀请,11月4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在“院长学术论坛”上作了题为“努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的专题报告。论坛由北京社科院院长刘牧雨主持,全体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
  宋贵伦的报告共分为“抓住三大机遇,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出台加强北京市社会建设‘1+4’系列文件,北京市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北京社会建设新突破”三部分。
  在“抓住三大机遇,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部分,宋贵伦指出:一、多年来,北京市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召开五次城管会,不断推进北京城市管理工作;实施人文奥运计划,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素质提高;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为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二、近一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三大机遇,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加快北京社会建设;以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为契机,加快推进北京社会建设;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快北京社会建设。
  在“出台加强北京市社会建设‘1+4’系列文件,北京市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部分,宋贵伦指出,社会建设“1+4”系列文件主要为《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他认为:一、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标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明确了对社会建设的定位,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四位一体”构架中的“社会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加强社会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动员,构建社会和谐;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同时也标志我们党对社会建设方法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更加关注民生、更加促进协调、更加注重务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另一方面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目标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即把“和为贵”的思想理念变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把一般原则发展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体制机制。
  二、我们要结合首都实际,加强北京社会建设。北京市的社会建设面临着众多的新问题,比如中央党政单位、高等院校、外国使馆聚集;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等。这对北京市的社会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作为首善之区,我们的社会建设要走在前列;我们更要搞好“四个服务”;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因而,北京社会建设的出路在改革创新。
  三、结合新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新机构的职能定位是:制订宏观政策;加强综合协调;推动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新机构的工作宗旨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服务社会。新机构的工作着力点是:着眼规范化建设;着眼构建工作新格局;着眼构建工作新机制。
  四、“1+4”系列文件标志着北京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北京市着力推进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北京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北京社会建设新突破”部分,宋贵伦介绍说:
    一、首都社会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方向;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为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和管理留下了宝贵经验;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和“1+4”系列文件明确了会后工作的思路;首都特点决定了北京社会建设难度大、要求高;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加强北京社会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力。
  二、要把社会建设大会和“1+4”文件精神落实好。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着力在扩大公共服务、完善政策、激发活力、统筹协调、提高执行力上实现新突破。
    三、近期陆续出台10个(X系列)政策性配套文件:《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关于确认第一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进市级社会组织设立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社会领域党建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
    四、2009年全市社会建设确定七个方面重点工作突破口。在社区建设方面:完成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在社会组织建设方面:试行《关于构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暂行办法》;确认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试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市级社会组织设立工作的实施办法》。在队伍建设方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搞好2009年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工作;出台并试行《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工作实施办法》。在志愿者工作方面:召开北京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将北京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志愿者工作联合会;转化奥运志愿者成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制度;制订并试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性文件。在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方面:开展在街道建立社会工作党组织试点;开展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党组织试点;开展在商务楼宇建立社会服务站(党建工作站)试点;在新经济组织创建一批党建工作示范点。在工作机制建设方面:建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例会制度;建立全市各区县社会工委书记(社会办主任)例会制度;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协调会议制度;实行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共建办法;实行与首都新闻媒体合作办法。
    在近两个小时的精彩报告中,宋贵伦用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北京市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历程和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