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学与文化:现状与前瞻”讨论会召开
2008年12月19、20日,来自北京市社科院、首都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文化出版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稻香湖,参加由北京社科院与北京市文艺学会联合举办的“地域文学与文化: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我院文学所所长张泉主持,围绕地域文学的命名及定位、地域文学与区域文学的划分标准、当代地域文学史的编撰情况、当代作家作品的地域特色、区域文化发展的新态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张泉首先描述了国内外区域文学研究的现状以及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他认为,在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伴随着殖民\反殖民、革命\反革命、民族自治\民族融合、中央\地方的对立统一,在地理区划上,呈现出政治、民族、行政维度并存的局面。还有历史形成的齐鲁、中原、巴蜀、岭南、吴越、荆楚、燕赵、关东等传统地域文化区维度。从地方文学研究的层面来说,不同的维度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研究的内容、结构和分期。新时期以来,在各种热门研究视角之后出现的区域文学研究热潮,未尝不能有助于文学史研究的提升。在专题发言中,张志忠(首都师范大学)结合“大转型时期的北京作家研究”以及“北京现当代文学史”两个在研课题,论述了北京文化的多重性,即新旧交融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分析了北京地方作家群的知识分子特色。梁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河南现代文学为样本,从“外省视角”展开分析,指出地域文学生成过程渗透着20世纪的特征,应关注“中心—边缘”的微妙关系及其与意识形态的重合。张柠(北京师范大学)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为例,对在当前城乡区别被打破,审美趣味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文明与文学作品特色的关系进行了动态的分析。沈望舒(北京社科院)密切追踪北京当下各门类文化的变迁,以“首都文化与中国首都学”为题,从文化角度对对北京首都功能的转变与特点进行了论述,指出“首都学”是对旧有“北京学”概念的提升和更新。
会议采取交互式提问方式,既有材料的补充也有观点的交锋。北京社科院季剑青指出,在近现代研究中,应区分“区域文学”和“地域文学”两个相互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概念;高音介绍了当前北京戏剧市场情况以及小剧场话剧的发展;许苗苗对跨地域性的网络小说生成原因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此次会议不仅对当前地域文学和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也注重在当前媒介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跨地域、跨区域的视角,为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