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动态

“中国古都文化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112022日,由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文化史研究所、北京市博物馆学会(首都博物馆)三家共同举办的“中国古都文化史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蟹岛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提交论50篇,涉及到古都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等不同领域,体现了古都文化史研究的新水平。与会学者主要就古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古都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王岗所长认为,北京古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北京古都文化的地域特色问题:从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到市井文化,从宣南文化、什刹海文化到永定河文化、漕运文化,等等,皆有其文化特色。

北京史学会会长王玲研究员指出,古都文化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北京文化又是中国古都文化的缩影。古都文化研究要从理论深度上加以提高,研究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北京都城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尹钧科研究员就“关于将中国古都研究推向深入的建议”作了大会主旨发言。他对20多年来已出版的300余篇古都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指出研究的问题和不足,如中国古都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开展不均衡,皇家文化研究较少,对中国古都研究最根本、最要害的问题认识不足。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朱耀廷教授归纳了北京文化史的内涵与特色,认为,北京文化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典范;应有尽有、和谐共存是北京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北京地区经贸文化的特色是保证供应,服务宫廷,老字商号,名满京城。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郗志群教授认为,历史研究理论性的架构很重要,但古都学的理论基础不够明确。此外,古都文化还要重视文献研究,基础性的资料整理应是长期做的事情。如北京的石刻资料有待深入挖掘。

北京城区以宫殿、苑囿为代表的古都风貌已经被大家熟悉,而作为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补充的北京山区古村落研究尚待拓展深化。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吴文涛副研究员对北京山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古村落在新时期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对策。

古都宗教文化研究是这次会议的讨论热点,北京博物馆学会的明晓艳通过法国天主教墓地——正福寺历史上三次大的修建、光绪二十九年正福寺墓地被查抄事件以及中国第一档案馆藏“正福寺起获天主教经卷等物品清单”等,讨论了光绪年间的禁教思想、禁教政策、禁教措施所赖以形成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北京博物馆学会的黄春和根据中国社科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收藏的铜镀金无量寿佛像等实物资料,并结合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明代宫廷造像应当不仅仅限于那些刻款佛像,还有一些不刻款佛像,是否刻款不能作为宫廷造像是与非的决定性标记,只可以用于判断宫廷造像的不同用途。

这类论题,与会学者既有综论性的文章,如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佟洵教授所作的“北京宗教文化是千年古都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有深入细致的考证,诸如: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所何孝荣教授的“印僧实哩沙哩卜得与真觉寺修建考”、北京社科院历史所郑永华副研究员的“清代乾隆初年重要道教史事两则考订”等。

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古都北京整体保护的文化渊源”、“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北京四合院文化”、“崇南商贾文化”、“长安文化的时空特征”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