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 源自何方》出版
——庄子的无心之言与海德格尔的不可说之说
我院原哲学所,那薇研究员撰写的著作《天籁之音 源自何方》——庄子的无心之言与海德格尔的不可说之说,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人类正处在信息时代,各种消息言论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些言语源自何方?人们几乎没有思考过。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将启发人们以清醒的头脑看待人云亦云、昭昭察察的世俗言谈,引导人们发自肺腑地体验天地神人相互呼应的天籁之音,以防止在异化中失去人之为人的本质,失去人与自然的和谐。
该书在论述海德格尔和庄子的语言问题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语言不是表达,而是心物、天人相互呼应的境遇。在通常的认识中,字母是声音的再现,声音是心灵体验的表达,人和万物都被看作能被语言表达、被概念规定的现成东西。同时语言也被看作由言词物组成的现成存在的东西,语言成为被人使用的工具,人变成了使用语言、驾驭语言的人。
其次,在语言问题上揭示庄子与海德格尔之间的默契,是因为二者都努力为人的生存寻找居留之所,海氏引导人们从通常的语言观念中抽身出来,从习惯于对本质、现象的分析辨别中摆脱出来,本真地去冥想、深思语言的发生之所,泰然地聚集到万物的成其自身之中去,在语言之说中取得生存、居留之地。
另外,相互诠释的可能性:此专题成立的前提在于二者具有诠释的境遇。虽然海氏与庄子所处时代与要达到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提出的问题,在实质上具有统一性。
长期以来,比较哲学尽管一再被强调,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差异存在,这一研究显得过于空泛。该书以不可说之言为突破口,能比较扎实地开拓诠释的地带。力求准确把握海氏和庄子的语言体验,又要在二者之间塔桥。同时在挖掘中西哲学互补性的同时,力求把哲学艰深的思想诠释得通俗易懂。同时按照海氏的思想,本书不从行文、说话的风格以及脱离现实生活的精神境界入手,而从语言作为人的居住之所的角度探讨语言,让语言、人、万物重新返归到藏天下于天下的本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