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数字文化·
以数字化转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陈 端
数智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可版权性及版权归属探讨 宋朝丽
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金 韶 金雨茹 肖屈瑶
灵境演唱会:一种颠覆性的音乐体验 周博文 陈少峰
数字文化贸易:现状、挑战与趋势 王海文 袁华清
·媒体传播·
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与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研究 李 茂 张帅康
5G 非遗传播要素的嬗变与影响 周 倜
算法下的社交
——论智媒传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 倪乐融
“纪念碑性”的影像打捞与构造:文化物质主义视角下的大运河纪录片 王 薇
基于 5A 模型的图书出版品牌短视频内容营销研究 张 奎
·文化市场·
演艺行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突出成效与主要问题 张晓丹
我国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营状况与发展趋势分析 余 博 刘德良
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孙雯雯 吴 倩
OEPC 视域下我国科技馆市场化运营模式探析
——以深圳科技馆为例 古珍晶
·文旅综合·
论新时代我国旅游业的科学定位 郭万超
高质量打造城市文旅空间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张 力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传张
重塑与认同:传统文化创新多元路径探索
——以文化作品《只此青绿》为例 王若淼 田欣瑶 金 韶
·北京文旅·
深化“双奥之城”形象塑造,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传播新篇章 赵玉宏
借鉴国内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经验 推动北京国际传播中心建设 王 丽
《哪吒 2》现象与文化产业生态构建启示 景俊美 王 鹏
夜间经济视角下探索北京博物馆服务延伸研究 刘 蕾
全国文化中心视角下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贾 澎
《文化经济研究》论丛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研究论丛,论丛坚持基础性与前沿性并重的原则,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理念,立足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前沿,推动该领域学术争鸣与创新,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已连续出版十一辑。
《文化经济研究(第十一辑)》(以下简称“论丛”)聚焦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的新形态、新趋势与新模式,深入研究文旅融合、数字文化、媒体传播、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辑涵盖五大板块,汇集23篇学术文章,从多维度探讨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议题。数字文化板块:深入剖析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资源转化、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等热点,关注数智时代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机制与创新发展模式,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媒体传播板块:聚焦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度影响,研究融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变革,分析智能算法、数字基础设施等对传播格局的重塑,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创新策略。文化市场板块:重点关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与规范化发展,系统考察演艺行业管理、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实践案例,为优化文化市场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文旅综合板块:围绕新时代旅游业的科学定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等重大议题展开讨论,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新模式,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北京文旅板块: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研究如何通过文化品牌塑造、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夜间经济创新发展等路径,持续提升北京的文化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
论丛重要观点包括:
一是数字时代需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路径。在保持其主体性之外,应充分与科技、品牌IP、产业等形式融合,努力探析当下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新形态、新模式。要探索构建“器物层—行为层—价值层”三阶转译模型,通过“符号锚定—交互赋能—价值增值”的操作框架,推动形成可持续的数字文化经济生态。要对文化文物场馆数字化工程、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要进行分类确权,建立规范的文化产权体系,以便进入文化市场进行流通,提高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现代科技把社会互动带入智能传播的新范式。智能技术的深度学习不断增进算法与人性思维相融,在传播关系层面改变了传媒领域的传播生态,变革了在传播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导性和相应话语权利构成。技术的繁荣与技术的反思需要同轨探索,稳定、健康、有序的传播生态需要信息主体正确把控智能算法。如在国际传播方面,数字基础设施与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日益紧密,应当从国际、国内、融合、共享四方面不断推动双向互动效应良性发展,为我国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建立与完善提供支撑。在大运河等世界遗产的传播中,不该止步于原有的民族身份、“纪念碑性”符号表征,更应该联结起大运河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以物质文化”基础的事件性意义构造满足当下需求的“文化物质”。
三是旅游业具备经济高增长性、关联带动功能、高消费属性,新时代我国旅游业需要新的科学定位。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带动物质生产部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旅游业发展要基于“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功能定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其综合性功能。如城市文旅空间作为一个融合文化、旅游、商业和社会功能的复合型空间,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作为物理场所的单一价值,是展示和承载城市精神文化和社会互动的公共平台,更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城市文化、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厚植文化内涵、重视内容建设、优化服务质量、创新运营机制的城市文旅空间项目势必会受到文旅市场的青睐。
四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需要立足功能定位、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进行立体化思考。首先,要加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充分借鉴杭州、成都等城市,积极推动业态融合,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打破技术破壁,促进生产力革新;创新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其次,高技能人才是北京文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动力,要以首善标准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提供人才支撑。再次,全球格局深刻变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国际交流中需要顺应“两个大局”的新态势,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象传播;基于服务大国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场传播;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新特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首都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