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新质生产力赋能首都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内容简介
目录
序言.............................................................................................赵继敏 倪维秋 包路林 曲嘉瑶 杨波
产业片区如何城链共生——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实践探索及对北京的启示 黄哲姣
2024—2025年北京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研究— 智慧赋能首都发展 , 加速培育首都城市特色新质生产力..................王 鹏 董正浩 黄博雅
人才、环境、区域三要素驱动的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包路林
人才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张乃婧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合作格局及驱动因素............................................朱华晟 代嘉欣 陈 博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科技型企业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杨 波
空间格局篇
北京新质生产力空间格局与发展对策研究........................盛嘉菲 夏 源 陈 旭 余 颖 唐有容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北京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分异及归因分析....................刘家福 张思文 张宇奇 武春艳 李 阳
近10年北京市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因素.....................................吴嘉威 王 佳
北京市城市功能区景观格局特征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基于数字技术的北京中轴线空间格局演化分析与应用...........................................王 淼 陶迎春
北京高校空间布局调整研究........................................................肖亦卓
产业经济篇
北京市高技术产业转移与各要素水平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李曦辉 宫骅芮 王贵铎
北京自贸区的新征程....................................................................................刘春生
培育壮大北京新型消费业态的路径研究........................................................................蒋金洁
基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袁 蕾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研究..................................................................................张文彦
统筹优化人口布局,支撑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古靖言
社会文化篇
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进展................................................................张文娟 张 硕
北京市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进路.........................................................魏彦彦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具有首都特色城市养犬管理制度研究.................................................柴浩放
首都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展与发展建议..........................................................曲嘉瑶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场所叙事和场所营造..................................................................宋 梅
“银发离婚潮”:北京市离婚率变动趋势及特征分析...................................王 菲 尹尚菁 李 艳
生态文明篇
新质生产力赋能首都绿色低碳发展的难题与路径研究...........................................................陆小成
迈向碳中和:北京市能源系统转型的多维探索
新质生产力视野下北京社区生态更新研究初探............................................赵 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北京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分析..............................李艳梅 付丽媛 李瑞芳
新时代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展望...................................................穆松林
《北京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于2025年6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24—2025年北京城市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本年度报告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首都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来临,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并不断注入新活力。本书紧扣时代主题,将城市研究领域的前沿观点与新质生产力研究相结合,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北京城市发展的理论逻辑,即:首先,创新环境吸引了创新人才、风险资金、科学技术等创新要素,推动了北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型城市“共生”与“互构”,呈现出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为城市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赋能,带来了北京城市发展多方面的进步。本书照此逻辑,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空间统计分析、城市网络分析等方法,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北京的创新环境、空间格局、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大重要领域,深入论述北京城市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进展。
报告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在创新环境方面,北京对项目审批开展了多项改革,开创了“城链”共生的新局面;逐步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推动北京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向周边布局,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日益加深。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仍然存在短板。比如,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存在不足;部分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较长;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的梯度和落差较大,制约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等等。未来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北京城市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按照京津冀产业网络的特征,推动相对发达城市的机构提供研发技术或市场机会,欠发达城市的机构提供生产制造场所,开创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第二,在空间格局方面,随着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首都北京的景观格局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北京市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呈现中心—外围梯度分布特征。海淀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最高,在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心城区的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属于第二梯队,综合实力较强;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等近郊区,在高科技相关指标上有一定竞争力,排在第三梯队。二是北京生态韧性也同样呈现“中心—外围”梯度分布。受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等因素影响,北京城市生态韧性等级由中心区域向外围逐渐降低。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高校空间布局调整已经超出了北京市区范围。雄安新区等地成为了新的高校聚集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未来高校布局的调整要始终保持科教融合特色,向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方向推进。
第三,在产业经济方面,北京市在高技术产业、消费新业态等多个领域达到新高度。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比如,依托三大科学城的创新资源,建立了多个氢能相关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基本建立从制氢、储运、加注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二是高效便捷且富有特色的新型消费体系正在形成。近年来北京持续拓展消费新场景和新业态,新型消费潜力已然显现。积极推动商圈通过引入智慧零售、智能支付和个性化推荐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商圈的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24年,北京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触网率达49.5%,较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三是北京自贸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截至 2024 年底,北京自贸区的注册企业数量已超过1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2%。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18%,显示出对外资较强的吸引力。
第四,在社会文化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北京社会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北京市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在制度设计、覆盖人群、服务体系与民众认可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北京市老年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资源日趋丰富,师资力量逐步增强,互联网+老年教育的模式也逐渐成熟。新征程上,北京应当继续围绕“七有”“五性”民生保障需求,积极推进社会文化建设。一是要关注居民对城市更新的态度,分析建立在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地方叙事。二是要分析城市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宠物犬管理已成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难点。三是中老年人离婚率升高可能引发养老模式的变化等一系列效应。
第五,在生态文明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北京绿色低碳发展。北京依托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加快形成国际新兴绿色技术策源地。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在首都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了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在以“治理创新、智能创新和绿色创新”为特征的社区生态更新中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协同发展为抓手,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绿色城市群。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北京大气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防控。未来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当好排头兵、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