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皮书

《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4-2025)》内容简介

 

 目  录

  Ⅰ  总报告

  B.1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社会更美好

    —2024—2025年北京社会发展形势与展望    包路芳  李晓壮  赵小平/

  Ⅱ  特稿

  B.2以首都社会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首善风范     杨典 董书昊/

  Ⅲ  民生建设篇

  B.3 202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形势分析报告          李晓壮/

  B.4北京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报告                   赵小平  梁志文/  

  B.5北京市银发经济发展报告      魏朝阳、常勇、刘昊、赵琼、安超/

  B.6花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绿色微更新研究报告             侯晓蕾/

  B.7北京市公共文化空间研究报告                           曹婷婷/

  B.8 北京市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                        汪琳岚/

  Ⅳ 人口与发展篇

  B.9北京市高学历已婚女性生育支持需求报告       刘梦阳 岳泓孜 王柯予/

  B.10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报告

    ——基于北京实践的案例比较             南方 王佳玉/

  B.11北京市青年社会参与调查报告                              张宾/

  B.12 北京市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调查报告                     邓笑/

  B.13 北京市失能老人照护研究报告                           李金娟/

  B.14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协同发展报告 杨志伟 韩向锋 职嘉男 许奥 徐蕾 

  Ⅴ  新就业形态篇

  B.15北京市新就业形态群体特征与政策优化分析报告             唐将伟/

  B.16 北京市网约配送员就业与权益保障报告                                

    ——美团为例                       赵磊 陈文曦/

  B.17 北京市家政服务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报告            邵英男  刘馨/

  B.18 北京市网约车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以职业举报人为例                     包路芳/

  Ⅵ  社区治理篇

  B.19 北京市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报告

    ——以回天地区霍营街道为例                  刘欣/

  B.20 北京市居民协商议事机制调查报告           冯  浩   吴  昊/

  B.21北京城市社区的物业管理与基层治理研究报告   李升 王璐瑶 崔潇予/

  B.22北京市社区慈善发展报告    “北京市社区慈善发展研究”课题组/

 

《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由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首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推出的关于北京市社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2008年首次出版以来,至今累计出版18部,获得过全国“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24-20252025年6月由深刻文献出版社出版,围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让社会更美好”主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数据,主要围绕北京市民生建设、人口与发展、新就业形态、社区治理等方面展现北京市社会发展领域的实践成果,深入分析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多样性和高品质民生需求面临挑战,并就以首善标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024年北京市聚焦“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以首善标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以首都社会高质量发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首善风范。

一、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消费市场潜力进一步体现

北京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2024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64元,比上年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6元,比上年增长6.7%高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消费政策驱动下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市场消费继续恢复2024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增长2.0%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6.5%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消费支出结构优化显著,享用型消费特征明显。随着经济形态、产业业态的深刻变化,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动,宠物经济、“谷子经济”、二次元经济,以及绿色消费、银发消费、悦己消费等新型经济多元消费样态正逐步满足人群细分需求。

二、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

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稳定和扩大就业。北京市作为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高度集聚的超大城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就业市场呈现出新态势新特征。新就业群体蓬勃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保障民生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以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和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约有33万人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约40万人。

2024年2月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新兴行业治理,大力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建设出台《北京市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将行业党建与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协同推进新就业群体的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有效发挥着稳就业的作用。例如2024年北京市在美团平台获得收入的月平均骑手数量为14.6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8%。北京市已累计为百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职业伤害保障多个地区和行业成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更加组织化、规范化的服务。

三、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构建儿童友好城市

北京市不满14岁和超过60岁人口之和已经占到常住人口比重的三分之一。北京市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构建儿童友好之城。在国家战略的加持下,京津冀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动力足、前景好。一方面,京津冀三地老年消费总大。据统计京津冀三地老年人口合计2458.8万,已经形成了总额约1.1万亿元的可支配收入,为京津冀养老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消费基础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市场互补性较强。北京老年人消费能力强,高净值客户多,拥有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随着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北京依托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等合作机制,发展质优价廉的异地康养社区和旅居养老提供了广阔前景。

北京全方位、多层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结合城市发展的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和阵地建设等重点工作,探索出一条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多元参与路径。遵循儿童为先的原则,以儿童需求为中心,关注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等方面,制定了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空间友好为例,北京稳步推进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无障碍及适儿化改造,全市已设置“爱心斑马线”500余处,已有18所学校建设“安心通学路”,开通33条“通学公交线”配备72辆通学车,2024年下半年开始新建中小学普遍设置家长等候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北京市鼓励和引导专业社会组织、儿童和公众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建设路径

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不断深化

北京市以广大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政治引领、搭建平台、建设队伍、优化机制、深化实践等方式,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协商议事平台体系截至2024年,北京市343个街道乡镇全部完成居民协商议事机制的建设,在党建引领下开展的协商议事实践的活动覆盖3771个社区(村)。

经调研统计,截至2024年北京市共有17个区44个街道(乡镇)的50个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优质点位,打造优质协商议事机制或品牌45个。朝阳区“党政群共商共治”构建区域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昌平区“回天有约”搭建居民协商议事新平台石景山区“老街坊”议事厅建设全流程协商议事参与队伍东城区“五民”群众工作法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参与机制海淀区“大家商量着办”深化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实践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社区治理品牌和创新实践,构建起北京基层治理的品牌矩阵,凝聚起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大合力。

五、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化慈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慈善组织蓬勃发展。全市800多家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慈善项目4000多个多层次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围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北京市陆续颁布制定了《北京市促进慈善事业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办法,为促进首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制度支撑。北京市将慈善信托与网络慈善作为推动慈善行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已成功进行中国首个未成年人的慈善信托试验项目,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针对新生婴儿的纪念慈善信托、社区互助型慈善信托首个街区级的共富主题慈善信托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全民慈善理念在北京得到了广泛实践。北京市通过改进工作布局,构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慈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慈善捐赠的覆盖率和推广率。北京市已经建立51个街道乡镇层面的慈善工作站,70多家社区慈善工作站,建设超过2000个社区(村)捐助点,形成了基层慈善站点体系为居民周围的慈善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形成街道统筹、专业运营、全民参与为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慈善工作格局初步构建具有首善之都特色的社区慈善事业制度体系。

六、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相融

随着北京城市更新迈入转型提质的新阶段,聚焦于空间环境的美化提升,更着力于社会治理层面的深化与革新,202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实践、全力推进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意见》,为全国第一个花园城市专项规划,标志着北京市花园城市的建设已正式步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北京市已经打造完成20处花园式示范街区100条城市画廊,新建休闲公园及城市森林15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50处,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100个通过构建全域公园城市体系,推动生态建设由绿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将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为民生福祉,着力打造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首都特色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