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蓝皮书

《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内容简介


Ⅰ  总报告

B.1  20242025年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执笔人:唐勇 

Ⅱ  宏观经济篇

B.2  2024年北京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2025年对策建议

北京市统计局综合处 

B.3  2024年北京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5展望

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B.4  2024年北京市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25年稳增长建议

崔岩 刘作丽 

B.5  2024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2025年展望

滕秋洁

Ⅲ  战略分析篇

B.6  北京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

 邓丽姝 

B.7 北京数字经济动态发展及其对碳减排的驱动因素分析

陈楠 

B.8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效与进路

高辰颖

B.9 北京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研究室 

B.10 北京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技术与核心产业融合推进路径

张杰

 

Ⅳ  产业发展篇

B.11 北京市两业融合模式研究

高瞻 徐逸智 冯丹 李金亚

B.12  抓住算法: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韩立岩

B.13  2024年北京市平台经济运行分析与2025年展望

洪旭 

B.14  2024年北京市信息服务业运行分析与2025展望

胡慧璟 

B.15  2024北京市科技服务业运行分析2025展望

赖紫薇 

B.16 北京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孙莉

 

B.17 北京推进金融大模型应用的关键路径研究

何砚

 

B.18 北京体育赛事发展研究

年炜

 

Ⅴ  财政金融篇

B.19  数智经济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范文仲

B.20  2024年北京市财政形势分析与2025年展望

司彤

B.21  2024~2025年北京市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与展望

高菲 

B.22  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及经验

祝红梅 

B.23  绿色信用担保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以固体废弃物回收项目为例

刘薇

 

Ⅵ  区域发展篇

B.24  发挥中关村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刘宪杰 

B.25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徐李璐邑 

B.26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国际医疗旅游消费示范区研究

常艳 

B.27  北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

方方

B.28  “三城一区”创新要素流动和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宋洁尘  王伟英  田滢钰

 

《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于2025年4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242025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年度研究报告。

《报告》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战略分析篇、产业发展篇、财政金融篇和区域发展篇。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主线,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经济发展整体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聚焦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领域重点问题,突出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总报告为代表系统研究了总体经济形势,对2024年北京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回顾,对2025年北京经济形势、平台经济、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运行、房地产形势、财政金融形势等进行了预测与展望。面向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数智经济赋能发展、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内需等首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任务,对“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数实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两业融合、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发展、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2024年北京经济呈现“前高后稳”走势,实现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增长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消费市场呈现服务消费增长强劲、新业态加速渗透的特点;固定资产投资聚焦基础设施和高技术领域;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政务服务持续优化。2025年,北京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人工智能(A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多维度特征。需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扩大政策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全方位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投资消费“双引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强“北京智造”、做优“北京服务”,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外部环境影响可控,国家政策逐步加力,市场预期有所好转的条件作为基准方案,利用模型进行多角度测算,预计2025年北京经济增长5%左右,持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三城一区”创新融合发展,提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能级。加强“三城一区”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与有效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立足不同空间尺度,在更大范围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中关村引领带动京津冀区域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政策链的融合发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二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智赋能经济发展效益。数字经济的融合赋能成为引领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加强数字化融合创新,筑牢数实融合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融通,培育数实融合主体;加强产业数智化融合升级,夯实数实融合载体;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强化数实融合支撑等方面,深入探索北京数实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同时,最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在数智金融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协同应用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分析工具,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透明度并重,促进金融业“双向创新”,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平衡。

三是推动高精尖产业体系融合创新发展,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质量。持续探索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北京模式”,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北京市两业耦合协调度进入了良好协调区间,初步形成了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生态平台型和需求衍生型融合模式、基于驱动要素视角的技术赋能模式、基于空间视角的产业集聚融合模式等4种发展模式;要按照“育融合主体、补技术短板、拓应用场景、壮产业集群”思路,纵深推进有北京特色的两业融合模式创新演进。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利用20082023年的数据,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集聚程度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北京要以首都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总结了北京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进展与趋势特征,剖析了当前北京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新发展阶段北京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四是夯实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北京一直以来形成的人工智能基础和技术优势正在进入新的引领时代,在“算力、算法和数据”这些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中,北京要抓住历史机遇,聚焦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全方位布局算法价值链,形成持续的产业集群影响力,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此要精准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加强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落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产学研融合,克服短板,消除堵点,走出引领全国、引领世界的新天地。

五是加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开放型消费新引擎。四年来,北京以落实“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指引,以“首善标准”稳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新场景、新品牌、新结构、新优势、新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消费升级新动能加快形成,消费规模继续扩大,消费市场表现活跃。在承上启下的新阶段,北京应坚持系统集成、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深化改革,从“两新”政策扩围、多业态融合机制、新兴消费产业、“放管服”改革等方面探索政策进路,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效。同时,结合“两区”建设,要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医疗旅游消费示范区,为新消费培育壮大建设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