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上午,首都城市安全与韧性城市建设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008会议室召开,研讨会由综治所所长袁振龙研究员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肖峻峰,国宏联盟信息委副主任苏民、北京电力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映华、北京新能和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茂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助理研究员高红、综合治理所科研人员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生20余人参加研讨会。
会议伊始,肖峻峰副院长致辞。肖院长首先介绍了北京市社科院各部门的相关情况。她指出北京市社科院综合治理研究所长期聚焦于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希望专家们就韧性城市建设给综治所科研人员一些启发。她提议打造韧性城市建设专题研讨会品牌,期待各位专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政策建议。
各位发言嘉宾依次发言。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风险管理首席专家佘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城市安全的新变量与韧性城市建设新路径”。佘教授从概念演化、功能、创新意义介绍了城市韧性,主要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特大城市发展的风险影响进行分享。他认为韧性城市建设面临新兴风险,如恐怖袭击、极端灾害事件、极端耦合事件成为威胁城市的“黑天鹅”。地下空间的开发能有效提升城市韧性,地下空间能优化城市功能、集约使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和营造生态宜居多元城市发展目标,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呈现“三心三带”特征。他从北京、上海、重庆的地下综合体发展介绍了可能的灾害点。他认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系统安全”要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变各自为战为协同联动,风险的均衡化要贯穿全程。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首都社会韧性的建设之道:基于传播渠道与个体应急素养的实证观察”。他首先分享了他带领的课题组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安县和河南鹤壁大石岩村作的防灾减灾试点研究。然后介绍了他们在北京十六区进行的抽样调查实证研究,分析了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传播渠道、年龄、职业和收入等对个体应急素养的影响。他认为目前应急知识传播中存在传播路径不突出、年龄差异化不足和重点人群关注不足的问题,未来应通过建立分层次、定制化的应急科普方案、深化应急素养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技术与社会动员、提升基层工作人员能力、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等方式提升社会韧性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宏伟副教授作了“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提升城市关键基础设施韧性”的发言。他回顾了韧性城市的概念提出,政府领域韧性城市的提出过程,认为韧性城市的提出源于对现代城市安全的新追求。韧性城市不能过于包容而导致中空。他认为关键基础设施崩溃有“级联式崩溃”“升级式崩溃”和“共同诱因崩溃”三种类型,要避免以常规的手段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以碎片化方式应对整体性危机、以事后救援取代风险防范、以线性思维反思复杂性危机、以局部加强替代系统完善。在建设首都韧性城市时,要转变观念,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看待韧性城市建设、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推进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建新教授作了“公安新质战斗力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发言。他主要从“对韧性城市安全的理解”“公安机关在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中的角色”“公安新质战斗力赋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展开介绍。他认为韧性城市有三大特征和五大能力。当下,网红经济带来城市大规模人群集聚风险,城市安全秩序面临新的风险挑战。他介绍了他们研究团队测度的北京16个区的平安北京建设水平,发现社区安全是短板,提出了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四新战略”。未来,公安机关可以通过推进智慧公安紧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整体性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重大危机事件先期干预处置能力和推进城市安全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赋能城市安全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朱伟发言的题目是“基层社区安全韧性构建标准研究”。他认为社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也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承灾一线,社区韧性能力深刻影响城市整体安全运行水平,引导社区做韧性标准化的规划、识别韧性短板和提升社区韧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他指出目前国内社区安全韧性标准还较少,下一步应该配套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如推广家庭救急包,为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救助,从而保障财产和生命安全。
之后,会议进入互动环节,与发言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袁振龙所长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各位专家紧紧围绕研讨会主题作了精心准备,大家的报告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应用性强,对我们开展城市安全与韧性城市研究很有帮助。希望未来能与专家有更多交流,共同为推进首都韧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为把北京建设成“韧性、宜居、智慧”的首善之都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