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研究成果

我院张泉研究员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获奖

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构成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段,抗战时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部分。抗战期间,日本占领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国统区长期并存,每个地区都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文学成果。中国抗战时期的文学对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学中,也体现在沦陷区文学中。但在迄今为止的抗战研究中,对沦陷区的关注最少,研究成果最为薄弱。在抗战期间几大沦陷区中,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涉及5个省,人口上亿,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但当前北京对日本占领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相对落后。

北京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泉研究员长期以来致力于华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曾出版《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等专著,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在业内享有很高声誉。为促进和加强对华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填补民国史、特别是北京史研究中的时段性整体材料空缺;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和材料资源,他积极筹划,编辑出版《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大型学术丛刊。

丛刊第一辑已由百花洲出版社于2007年3月出版。虽然该刊触及的是一个曾被遗忘、曾被有意无意排除在文学史之外的领域,且由于资料缺乏,研究难度可想而知,但其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有目共睹。该刊第一辑出版后,即因详实的资料、客观的态度、历史的眼光赢得好评,并在2008年10月荣获第21届“华东地区(七省一市)优秀文艺图书二等奖”。颁奖仪式在杭州举行。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史料与研究(第一辑)》分为“‘抗战时期北平反法西斯文学艺术研讨会’专辑”;“沦陷区文学研究现况探讨”;“著译者言”等几大部分,其中收录了专题研讨会论文,从沦陷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史料梳理和情况分析,回顾并反思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并对当前沦陷区文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书中收录了张泉、舒乙、何标、齐大芝、沈望舒、高音等知名学者以及日本的杉野元子、大久保明男,加拿大的诺曼•史密斯等国外专家的论文,从不同的视角以及多种维度围绕“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丛刊编者认真领会中央有关中日关系的一系列文件的精神,严格区分学术研究与宣传报道的差别,在确保政治上正确的前提下,提供材料,扩展视野,活跃学术。

该刊注意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的,不仅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还能够为有关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材料和论证;同时还在民间层面上为共同推进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面向未来基础上的中日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许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