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新闻报道

“文学艺术与当代生活”专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11月1日下午,文化研究所在院1008会议室举办了“文学艺术与当代生活”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原总编辑、二级编审范咏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姜彤林,中国电影博物馆研究馆员刘思羽,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平,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白爱莲,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陈曦,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吴国保,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黄仲山作主题发言。会议由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黄仲山、景俊美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俞音、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冮树革研究员和文化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参会。

  俞音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文化研究所的历史沿革,特别提到了“北京社科”智库蓝皮书的编写情况,诚邀各位专家共同为蓝皮书的撰写出谋划策,并对大家的出席表示衷心的感谢!
  范咏戈作了题为《在与时代互文中开掘现实题材》的发言,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下是一个“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与时代互文。我国长篇小说和长篇连续剧不缺作品数量,也不缺对现实题材的热情,但缺少经典与高峰之作。他总结了文学艺术与当代生活不尽合拍的症结,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缺乏洞察力,二是将个人生命体验无缝融入现实变革生活存在短板,三是历史和哲学的缺失。如果中国作家能够在历史和哲学这两个层面上赋能文学,中国文学经典的诞生来日可期。
  姜彤林以《小剧场戏曲的当代模板》为题,梳理了小剧场戏曲的前世今生,指出原创剧目是小剧场戏曲成熟与否的标志,老戏新编是小剧场戏曲不容忽视的数量和能量构成,名著改编是戏剧舞台永恒的“主旋律”,传统复制是小剧场戏曲在理性和理论层面最具争鸣空间的板块,也是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最有价值的发现和启示。并指出,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导航着“承传·创新·青春·未来”的当代气象,引领着新潮流,倡导着正能量,为小剧场戏曲打造了一方专业的、固定的交流和演出平台。
  刘思羽的发言题目是《新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达与当代精神史的书写》,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纪实美学运动与现实主义的“再认识”、现实主义电影的多样态发展三个阶段剖析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每个阶段的题材类型、创作特点和时代意义。指出中国电影创作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推动一个现代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平以《评剧艺术的发展与流派传承》为题,结合自身从艺经历,介绍了评剧百余年来的历史源流,从不同时代评剧代表人物的视角分析了评剧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和不同的流派,突出强调了评剧艺术的包容性和亲和度,并指出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是坚守和破壁,尽管任重道远,但作为评剧从业者,仍会勇担重任,砥砺前行。随后,王平老师现场清唱了评剧《花街》选段,带领与会人员直观感受评剧艺术的魅力。
  白爱莲的发言题目是《戏曲创作与观众接受》,从自身作为戏曲创作者和观众的双重视角,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一是兼具创作者和观众的双重身份。创作者需要在双重身份之间不断切换,寻找与观众沟通的点。二是将经典作品视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沟通的密码,实现小众创作与大众审美的连结。三是作品的个性化越强,越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指出积极思考创作与接受的关系,与观众保持沟通和连结,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来领略戏曲艺术之美。
  陈曦作了《话剧的人文传统与当代表达》的主题发言,认为话剧既是舶来品,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开出来的新花。当下,戏剧已经进入后戏剧时代,话剧应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艺术本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她认为,戏曲各地方剧种保有活力的关键之一是方言特色,中国话剧应该守住的是对话属性。同时,话剧应当解决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时代”的关系,最后,总结了话剧艺术当代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要从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习惯着眼,从戏剧创作实践出发,不断发展和充实理论研究。
  吴国保以《书法艺术与当代生活》为题,从大家最熟悉的书法名称破题,将大家习焉不察的命名问题上升到理论思考。他指出中国人一般称之为“书法”,而日本和韩国则分别称之为“书道”与“书艺”。从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中书法的名称辨析到书法精神的探索,进而分析了书法的艺术特性,观照了书法与当代生活的关系。针对当前社会中认为书法走到穷途末路的说法,他乐观地表示,只要有中国人在,书法艺术就不会消失。
  黄仲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的意义探源与生活实践分析》为题作了发言。他梳理了“活态性”这一概念的内涵来源,并与“固态”“静态”等概念进行对读,分析了“活态”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内核指向和具体措施,指出非遗活态化保护传承应当兼顾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将传统融入当下,关注现实生活,强调了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几个原则,即应当坚守人民性、把握时代性、强化民族性。
  最后是互动环节。冮树革研究员、傅秋爽研究员就会议主题与发言专家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专家发言非常精彩,分别从文学、戏曲、电影、话剧、书法、非遗等多种文艺形式的传承发展全方位阐释了文学艺术与当代人、当代生活的关系,总结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思考深入,对认识文学艺术与当代生活富有启示意义,对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学术贡献。
 
 
  (文化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