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组织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市社科院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本次论坛邀请发言的专家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郑恩兵研究员、副所长向回研究员、高露洋助理研究员、刘玉静助理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张大为研究员、艾翔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高福美副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仲山副研究员、副所长景俊美副研究员、陈红玉研究员,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本次论坛。
谢辉对莅临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指出我院近年来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条文化带建设、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等做了很多研究性工作,与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实践目标,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三家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能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黄仲山副研究员主持,郑恩兵研究员评议。张大为研究员以京津冀国家文化发展为基础,对国家级文化标志区建设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向回研究员提出以融合京津冀文化发展要素为关键,探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路径;高福美副研究员分享了明清时期大运河商品流通与地区发展情况,为当下京津冀地区文化商品发展提供思路;景俊美副研究员分享了近年来北京“演艺之都”建设情况,指出体制机制、演艺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是推动京津冀地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高露洋助理研究员以京津冀工业小说与改革文学为研究对象,分享了其在地性的表达特征。郑恩兵研究员评议指出各位老师的发言都包含着真知灼见,为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下半场由高福美副研究员主持,张大为研究员评议。郑恩兵研究员从史料整理的角度,探讨晋察冀文艺价值重估的可能;陈红玉研究员从价值维度出发,分享自身对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哲学思考;艾翔副研究员分享了革命作家梁斌的创作经历,指出正是身份的转变和生活的经历造就了梁斌和他的作品;刘玉静助理研究员从人际网络视角出发,分享了1930年代革命作家梁斌的文学创作;黄仲山副研究员指出可从联合传播、市场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协同合作,形成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共生、共享和共赢的和谐发展生态。张大为研究员评议指出,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身对京津冀地区文化与文学的见解,对未来进一步推动关于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次论坛紧密围绕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主题,涵盖文学、艺术、文化产业、非遗等多个领域,来自北京市社科院、天津社科院、河北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三地文化协同发展提供思路与对策,为相关研究打开视野,提供启示。最后,在会议总结环节,黄仲山副研究员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交流探讨、相互启发,共同担负为新时代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言献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