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学术交流

文化所第二十二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11月8日上午,文化所第二十二期文化论坛学术活动召开在文化所931会议室召开,主讲人是助理研究员张洪亮,报告题目是《20世纪初英国文学与”中国风”》,会议由黄仲山副所长主持。张洪亮首先介绍了18世纪欧洲中国热语境下的“中国风”怪诞美学,第二部分关注罗杰·弗莱与《伯灵顿美术杂志》对20世纪初中国文物、绘画艺术等器物的收藏、鉴赏、展览及评论状况,第三部分分析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对中国古典哲学及艺术的吸纳、想象与文化挪用,最后介绍了通俗文学作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文人对华人移民的书写状况,总体性地梳理了20世纪初英国精英知识界和市民阶层对中国风的重新认识与叙述。

报告结束后,所内老师展开讨论,发表看法。黄仲山副所长表示,18世纪一度风靡欧洲的中国热实则为对中国文化的扭曲、变形与误读,并不能作为“文化自信”的例证,更多地是欧洲人在对中国缺乏实际了解的情况下凭借西方中心主义想象而创作的。

晏晨副研究员结合自己曾在伦敦访学的经历补充了老舍旅居伦敦期间曾创作的小说《二马》,结合报告内容讨论了莱姆豪斯地区的空间发展,对20世纪初在英华人的生存与创作状况展开有力补充,并强调了精英知识阶层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理性”接纳,和工人阶级文人通过与华人移民的实际交游所书写的“感性”叙事之间的张力。

陈红玉研究员曾在英国访学期间从事艺术与设计研究工作,对于报告中的《伯灵顿美术杂志》及主编弗莱在中国艺术推广方面的历史十分熟悉,对此展开充分补充,并从绘画技法方面围绕18、19世纪欧洲中国风绘画所受到的中国影响问题展开专业、详实的讨论。

陈镭博士另辟蹊径,提出了非常有当下性与针对性的意见,指出:中国风在欧洲历经了数个世纪的演进后,在当代仍然没有停止传播和演化的步伐,例如当代的赛博朋克风格电影中就仍然在使用大量的中国风元素,而未来或将有一种新古典主义的趋势,将在亚洲国家中崛起,例如日本动漫音乐中就正在大量使用中国古风元素来编曲,或许预示了某种亚洲整体性文化身份追认的趋势。

王林生副研究员指出,该选题可以结合“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与时俱进,落到实处,展开“中国对西方的影响”和“西方眼中的中国”双重思路研究;单佳慧博士提议在文学艺术发展的自身脉络之外,关注经济与贸易史的内容或许能为研究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第二十二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文化所的“文化论坛”品牌促进所内学者老师沟通、交流,是文化所的重要学术品牌,多年以来都受到所内老师高度欢迎,通过不定期的交流讨论活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每一场都收获热烈的讨论氛围,高效提升了研究兴趣,凝聚了文化所科研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