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学术交流

“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形态变迁与功能表达”专题学术研讨会举办

  2022年10月12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举办“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形态变迁与功能表达”专题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的专家有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郑以然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袁媛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荆艳峰副教授、优和时光(北京)文化中心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邹环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王淑娇副研究员、张洪亮助理研究员、阮飞博士。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黄仲山主持会议,文化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上半场由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王淑娇副研究员主持,首都师范大学许苗苗教授担任评议人。郑以然副研究员以《北京城市更新中的“网红”文化空间与“打卡”式体验》为题,梳理北京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网红文化空间的生产和打卡式旅游的特点,并指出当前网红文化空间的建设还存在着流量难变现、买家秀与买家秀、小众变大众的“热度排斥症”等具体问题。荆艳峰副教授对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现状进行详细说明,并从酒吧文化明显淡化、历史文化讲解和内涵感悟凸显、美食文化不再喧宾夺主、评价层次整体提高、视廊的恢复和建设效果初步显现、历史文化体验加深、重视挖掘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前后文化探访体验差异。邹环朵项目经理以《文化运营赋能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为题,从空间改造和空间运营的角度说明了如何将文物建筑“活化”并再生与更新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并提出通过聚合多元文化、吸引多元流量、运用互联网思维、品质文化体验等路径来创造具有文化意涵的公共空间,建立城市全年龄层公众文化生活聚集地。张洪亮博士从长安街历史发展及空间重构、长安街的文化空间分布特征来讨论长安街文化空间的变迁,以对长安街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考察为基础指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城市空间文化功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会议下半场由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张洪亮博士主持,首都师范大学郑以然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许苗苗教授以“大城市与大人物:空间轨迹与权力脉络”、“穷小子与异世界:开挂逆袭的象征满足”、“平面人与元宇宙:数码语言全新感知”为线索讨论网络文学中的空间书写与时代精神,认为多元混杂的网络书写反映出时代精神的转变;青年借助新的文化资本和媒介资本,不断探索空间、改造空间,占据空间、拓展空间,进而创造了新的空间。袁媛副教授以北京坊为例,以老城改造与居民共情、建筑传播与文化共振、都市进程与文脉共享为关键词,分析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文化传播新功能,主张通过空间再创造来传播建筑文化密码;冲破次元壁来激发城市传播新功能;推动从生活到悠活的转变来滋生中国式生活的新体验。王淑娇副研究员以“场所”为新视角讨论当代城市空间重塑与文化再生,认为“场所”及其构成特征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具整体性的眼光来理解城市及其空间;“场所”概念暗示着在城市空间中复兴以地方文化与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地方精神的重要性;场所鼓励了一种关注普通城市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重塑观念。阮飞博士以《首钢园区: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为题介绍了首钢历史、首钢园区基本情况和首钢园区改造的历史进程,认为首钢园区借助打造工业遗址公园;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汇集冬奥资源;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吸引知名品牌入驻;举办各类文艺活动,繁荣市民文化生活;承办各类展会,激发商业活力等策略扩展了其城市文化空间的丰富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