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路径探索学术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2016年11月12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市文艺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北京市文艺学学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励耘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研究院的近三十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市文艺学会会长李建盛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赵勇教授致开幕词。

中央要求北京明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职能.2014年,习近平同志对如何推进北京的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五点要求,首先要求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的城市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可以看出,不仅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得到了持续强调,而且被提升到首都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足以表明坚持和强化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发展在首都城市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研究院石峰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何群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建盛研究员、中央党校文史部范玉刚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黄仲山副研究员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路径探索”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做出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研究院石峰教授以《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四大关键要素》为题发言,在描述性地界定了“文化中心”的内涵后,将“把北京市建设为国家文化中心”这一命题放到世界范围内考察。石峰教授针对“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四大要素,即主导思想、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居民文化素质,结合北京市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指出相应的问题:主导思想体系缺乏广泛认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不健全,居民文化素质、文化信心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石峰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比如对于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这一点,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科研院所的离退休人员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既为离退休人员提供了发挥余热的途径,又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何群教授的发言题《为构筑全球人才高地——北京建设文化人才集聚教育中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何群教授认为文化人才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发展动力。但目前北京的文化人才还是不能满足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所需存在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的增速不匹配,资产规模的增速大于就业人口的增速,文化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行业的分布不均的问题。她提出要构建北京文化人才的集聚机制,包括建立国际化的高端文化人才吸引机制,建立现代化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打造系统化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完善全方位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以及要建设完备的北京文化人才教育体系,包括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定位,吸引企业参与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文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将社区学院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教育范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李建盛的发言题为《首都城市发展定位中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李建盛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条经验教训:1.充分认识全国文化中心性质明确全国文化中心职能;2.强化文化建设总体地位,重视城市整体协调发展;3.把握全国文化中心内涵,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李建盛认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应该体现国家文化价值导向和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全国文化建设中发挥垂范作用,在国际文化格局中体现国家的价值取向和国家首都的话语权地位。这就要求北京:首先,应当超越一般文化城市的范畴并提高到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思考和规划文化建设发展;其次,应超越一般城市或城市的文化范畴概念,提升到国家首都文化建设战略高度,体现国际文化导向和国家文化发展方向;再次,应成为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城市;最后,应成为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城市。

中央党校文史部范玉刚教授的发言以《建构“文化场景” 培育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题。范玉刚教授借助美国芝加哥大学克拉克提出的“文化场景”这一城市研究领域中的概念,探讨如何提升北京对创造性人才的吸引力、增加北京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场景”这一概念包含邻里、物质设施要素、多样性人群、文化活动、表达的意义和价值五个要素,其下又有本真、合法性和戏剧性三个维度。以“文化场景”为理论背景,范玉刚教授梳理了在北京市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中,北京文化发生了由受忽视、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再到拥有多维度价值的变化。由此,范玉刚教授提出建设“文化场景”在北京文化的意义建构、价值生成和价值传播的维度上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黄仲山副研究员做了题为《从全国文化中心理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外部定位》的发言。黄仲山博士主要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外部定位切入,提出北京的城市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外部定位应当在维持人类文明共同体、维系中华文化传统、维护京津冀文脉三个外部框架下展开,以“一带一路”战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三个战略支点,实现在国际、全国和区域三个维度下的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黄仲山博士进而提出这样的外部定位具有在国际定位、全国定位和区域定位下的多重现实意义。比如,在国际上增强北京的文化影响力、增进异质文化融合力、提高中华文化圈向心力、提升中华文明辐射力,在全国定位下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地位、诠释北方文化内蕴和魅力、凝聚港澳台文化认同,在区域下形成区域文化保护示范效应、增加区域文化认同意识、助推区域文化一体化建设。此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外部视野还有文化内蕴建设、遗产保护、传统传承、历史传播、人才交流、旅游发展六个方面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