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科研动态

第六期院长论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功举办


         7
30
,我院举办2014年度第6期院长论坛。本次论坛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主题,论坛由文化研究所承办,赵弘副院长主持,院全体科研人员参加。赵弘副院长在主持论坛时指出,院长论坛的举办目的在于为活跃我院学术氛围、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本次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一主题是为了思考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的困境、方式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文化研究所李建盛研究员、杨震博士、晏晨博士、季剑青副研究员、黄仲山博士、王林生博士、陈镭博士等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条件下的弘扬和发展进行了阐释。

 在哲学层面,李建盛、杨震、晏晨等分别阐释了传统文化“传”与“统”的关系。李建盛以“传统文化的传与统”为题,从“传统文化是个重大的课题”、“传统文化是个重大的难题”、“传统文化是个重大的问题”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指出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传统始终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始终处在传统中。杨震从“鲁侯养鸟”、“解衣般礴”、“任公子钓大鱼”等寓言,阐释了《庄子》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剖析了这些寓言对人们的启示。晏晨则以中隐园林为题,阐释了中隐园林与士人精神的关系,认为中隐园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社会转型时代古代士人对传统哲学中隐逸思想的发展。

 在城市发展层面,季剑青、黄仲山、王林生等分别阐释了文化记忆、话语体系、“文化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季剑青从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及其现代命运出发,并结合北京的发展,剖析了城市书写的传统。认为城市书写的传统一直到民国还在延续,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突变,城市书写的传统面临延续的危机。黄仲山从北京古城墙兴废与社会话语变迁的角度,阐释了北京城市发展中此形成的具有支配性的话语体系。认为北京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前现代时期的皇权专制话语、近现代转型时期的国民话语、新中国的阶级政治话语、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话语、回归一种纯粹的文化话语等话语体系。王林生重点阐释了“文化城市”的内涵特征,认为“文化城市”作为一个当代性范畴,在理论层面是对当代城市与文化关系的再认识,从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进程和实践来看,“文化城市”构成了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目标。

 在传播层面,陈镭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传播”为题,阐释了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的商品生产并进行生产性的传承和传播的问题。指出一种文化如果还能积极地影响社会生产,进行生产性的传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它自然会延续下去,不需要我们去抢救、保护。相反,如果一种文化遗产只有怀旧意味,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品种当中,特别是在文化消费市场没有竞争力,那它跟博物馆里的藏品就没有多大区别,代表了一种逐渐消亡的文化。

 发言结束后,赵弘副院长对以上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文化所举办的本次论坛有新意、有内容。第一,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将文化与哲学、历史、传播、城市等学科充分结合,体现了现代学术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融合发展的趋势。第二,与现实结合,具有针对性。发言充分结合城市、行业的发展现状,体现了我院一直强调的研究“要充分接地气”理念。第三,年青人占居主导。七名发言者年青人占大多数,体现了我院学术研究的活力和生命力。赵弘副院长对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

 

 

                                                 文化研究所 王林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