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文化研究所 > 科研动态

沈望舒研究员主题演讲上海交大学术研讨会、北京学研讨会

             沈望舒研究员主题演讲上海交大学术研讨会、北京学研讨会
 
                                            一
    2013年6月8日,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首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应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创刊十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作题为《理论研究的价值──持续谋划中国文化产业的“升级版”》的论文演讲,与国内文化产业学界一些重要学者、媒体人交流沟通,对京外文化产业理论重镇上海的研究成果收获新的感受。
    一、志高行实。与各地学界见仁见智说现象不同,海派学者有“为建立中国文化产业‘数据话语权’而奋斗”的雄心。三年多学术劳动推出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颇具原创性,首次提出以表征和内涵指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为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现象、理解文化产业理论范畴增加新的学术路径。初步理解的内容包括:首次见到反映“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执行情况的成果,弥补了只有布置没有评判的空白;首次见到用事实、数据证明我国并不存在所谓“经济危机时文化产业‘口红效应’、逆市增长”状况,迄今两大高潮皆出自政策拉动的结论……成果从标准、规则、方法创新上扎实生产与传播价值,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彰显上海同行的精彩。
    二、视阔思新。与各地学界或微观或宏观说产业不同,海派学者们用特有的经济敏感、经济思维,结合国内首个有全面意义的“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研究,推出大于城市、小于国家的中观概念。《中国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荟萃或大或小17个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使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研究出现价值链层级的新视野新思路。对在原行政区划内的“皖江经济带”,跨越原行政区划制度阻隔提高整体发展实力的“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描述,一方面实证经济区战略的天然合理性,一方面由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的主题直指国家经济制度的改革、未来国家经济体制与政治制度创新的内容。虽然数据缺乏及其可信度的老问题仍是挥之不去的问题,但上海同行居于一隅心系天下的高位势思维催人心动。
   三、心宁致远。与各地学界汇总式梳理产业状况不同,海派学者们有让自身文化产业出版物体现思想性、引领性、凝聚性的追求。《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秉持如此境界的追求,从最早一部文化产业论文集走来已经10年。它既没有出几卷后无疾而终,也没有按固定套路庸庸碌碌惯性运转,而是不惧困难在变与不变的坚守探寻中前行:坚持海纳百川的包容──致使一系列中国文化产业的思想发端辉煌于此;坚持螺旋上升的繁荣──由每年一卷变为两卷,学者队伍覆盖高校、社科院、两岸四地政府、国内外名士;坚持前沿领跑的质量路线──十年从对策到学理的风格重点变化,使“厚重”出现多层诠释:17卷417篇发表量中包括74篇各级课题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省部级重点项目成果。所统计的“十大议题”令人回想中国文化产业崛起阶段的历史。尽管它不过是全国诸多同类中的一员,但上海同行通过其发散的信息、气派、水准,跃然同类的前茅。
    每年学术交流活动众多,展示我院成果风采系职责所在。但是通过学术交流贴紧国内外参照系,汲取同行同侪思想与成果的营养,可能更有意义。因为改革开放的真谛是以先进文化为目标,学术进步的动力来自思善向善为善的心态。
 
                           二
 
    2013年6月14日,我院文化研究所所研究员、首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应邀参加主题为“文化·产业·空间”的第十五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以《国家文化战略中首都文化的功能与使命》为题作主题发首位的宣讲内容,论文被编在会议论文集的首篇。
    沈望舒研究员提出,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布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之后,谁来干、干什么、怎样干等基本问题,便以逻辑力量置于战略实施之前。中央要求北京建设“先进文化之都”、“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无疑位于建设主体序列的高位;首都文化对国家文明的示范、引领、组织功能,无疑是光荣艰巨的时代使命。
    沈望舒的发言和论文以古今中外首都追求国家文化之首善、先进文化之代表,国家文化发展本质是文明进步、首都文化为旗帜与灵魂,首都文化履行国家使命,须改善“想、知、能”状况等内容,对基本问题做出回应。讲规律性:历史中国大小王朝的都城、当今世界各国首都,均有以其城市文化来代表、引领、影响国家文化的用心和努力;凡达一定历史长度的国都多有一时一域文化中心和优秀文化生产传播示范者的地位和功效。人类历史长河中首都文明被国民期盼的应然,不同时代谋划建设者达到的实然,展现主观心境上不约而同有对城市文化 “首善”的特质追求。讲价值观:16世纪欧洲宗教革命倡导者德国人马丁·路德关于国家进步标志的名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力克斯·英克尔斯关于国家现代性水准的论断,恩格斯、列宁、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关于首都文化功能的美誉,引出首都文化应然层面的定义,以及当高位着眼、创新着力,通过凝聚价值的奋斗,擎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旗帜,做国家文化战略的领跑者的自信与自觉。讲利弊:杰出首都文化应为国家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境界;林语堂述及北京优势在文化、力量在文化的机理,揭示“近于思想”与文化、近于真理与规律,是首都文化当“头”为“首”的脉象。但是当头脑城市还是躯干城市的心结纠缠,影响首都文化价值的凝聚升华:“想不想”事关城市信仰和内心动力,是知和行的前提。顶层设计不足的领域发展碎片化,影响首都文化品牌的科学成长:“知不知”事关文化首都建设的指向,侧重于真正想干后内容选择和流程安排。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进程,首都文化要素的组合集聚功效:“能不能”事关是否使北京居于先进文化高位,侧重于在想干、且知该干什么后,有能否干成的能力主题。
   沈望舒提出,首都文化主要通过科学有力的文化发展方式对相关要素的高度荟萃而不断重塑:包括战略决策方足够的文化见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战略运管方因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的悟性与能力,积极构筑“良田沃土”和“风调雨顺”的生存发展环境;文化置业方与时俱进的文明认同感、文化创意心、资源配置力;以及多元、专业、浩大的文化生产服务团队,文化业内部互相进行生产性服务的业态,外部与社会相关产业如智库、金融、装备、科技、流通等互补支撑的形态,政府、领域、社会三大板块有机互动的生态……
 
                                                (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