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学工作坊”第二十五期举行
10月29日下午,由满学研究所主办的“满学工作坊”(第二十五期)在院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处郭美兰研究馆员,报告主题是“清宫珍藏满文舆图”。本次工作坊由满学所所长常越男研究员主持,满学所全体科研人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座谈。

郭美兰研究馆员以多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舆图为例,深入讲解清宫珍藏满文舆图的存世情况、图幅类型,及各类型图幅的研究与利用等问题。她指出,在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中,一万余幅以各式文字标绘的舆图资料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可以补文字史料之阙。其中,今时可见的满文舆图有三百多件,不仅有单纯满文标注的舆图,还有满文与汉文、蒙古文、藏文甚至俄文合集的舆图,题材囊括世界图,疆域、道里、行政区划、河流走向图,作战、巡防、驿站分布示意图等等。她强调,馆藏满文舆图的来源可分为旧图贴签、御制收藏、随奏进呈三类,其绘制方式、反映内容、研究视角都不尽相同,但在表现清代历史变迁,展现清人地理认知,弥补文字史料缺陷,乃至成为国家疆域领土的重要依据等方面,都具有极高价值。

在与谈环节,常越男研究员感谢了郭美兰研究馆员带来的精彩报告。她认为,在满学、清史研究中,“左图右史”不可偏废——郭美兰研究馆员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档案文献中的舆图,以及如何从历史舆图出发进行研究,具备研究路径、方法层面的启发意义。关笑晶博士、马金柱博士、谢长龙博士分别就清宫满文舆图中多文字合集现象及其根源、御制收藏类全国舆图的绘制过程,以及随奏进呈类舆图中东北地区舆图的存留情况及其年代分布特点,与郭美兰研究馆员作进一步沟通;中国社科院边疆所刘传飞博士后也就清代利用经纬度知识绘制全国舆图时其新疆部分所见测量技术及舆图观念等前沿问题,与郭美兰研究馆员和在座诸位进行了分享。

本次工作坊历时两个半小时,对清宫珍藏满文舆图的相关信息与研究视角、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