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学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满学研究所 > 新闻报道

满学所举办2025年第2期“满学青年沙龙”

  7月23日下午,满学研究所举办2025年第2期“满学青年沙龙”。主讲人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刘盈博士,题目为《清代八旗进士的教育、科举与文化认同》。沙龙由满学研究所王鸿莉博士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大先研究员担任评议专家。北京大学李雄飞副研究馆员、北京社科院史志学所安大伟博士及满学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刘盈博士报告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结合满汉文化碰撞的政治背景,梳理了清前期京城八旗官学的发展,指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八旗教育的实质内容。第二,在概括八旗科举制度化过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旗人与汉人的科考程序,指出统治者“满汉一体”的背后不乏“首崇满洲”的考量。第三,通过对旗人交友、姻亲的个案分析,表明八旗进士呈现出对科举文化的认可。刘盈博士认为在清史研究中应辩证地看待旗人“汉化”说和“旗民分治”政策。
  刘大先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精彩评议。他首先肯定了刘盈博士扎实的史料梳理工作,强调八旗进士研究对深化科举制度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视角方面,他指出,清史研究中常见的满汉二元对立框架容易遮蔽历史复杂性,应警惕非此即彼的理论陷阱。对于报告中运用的认同理论,他强调文化认同本身的复杂性,认为研究应立足中国实际,避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研究范式。最后,他鼓励青年学者勇于提出新见解,脚踏实地深耕学术。
  李雄飞老师亦从研究视角与文化认同复杂性角度进行了简要点评,重申清史研究应坚持从史料出发,避免理论先行的研究误区。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关笑晶博士、王美珏博士、马金柱博士、谢长龙博士等,围绕清代地方官学发展、清末旗人科举情况、旗人自我认同、官学中的学谊等问题,与主讲人及评议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本次“满学青年沙龙”展现了所内青年学者的学术功底、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界同行之间的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