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历史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孙冬虎研究员《北京地名发展史》出版

    本所孙冬虎研究员所著《北京地名发展史》一书,日前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书共15章,34.2万字,是作者承担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同名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

    北京地名发展史既属于区域地名学的范畴,也是区域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之一,还可以视为北京专门史中有待继续充实的领域。由于相关研究的不足,当前流行的某些论著中关于地名语源、语义、演变的论述,不乏似是而非之处,对研究者与公众颇有误导;不少出版物中的辗转抄袭、望文生义、以讹传讹,更是严重干扰了公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正确认识;城市地名管理以及各区县培育地方文化品牌,也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正确对待地名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立足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北京地名产生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相关社会背景以及地名的地理分布、语言属性、民族特征,发掘地名当中包含的历史、地理、语言、民族、社会的大量信息,认识北京地名发展的总体规律,就成为既具有社会意义又有益于学科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北京地名发展史》通过广泛搜集史料,充分发掘古地图、地方志、地理志、正史、会典、实录、档案、诗文集、笔记、碑刻等记载的地名信息和相关史实,系统阐释了北京地名从古到今、从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根据语言学和地名学理论,分析了北京地名的语言特性,从书写形式、语词结构、读音、含义、方言语词等方面,追踪其时代变迁;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在地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地理因素对地域命名、地名类型与空间分布的影响;从地名的语词特点出发,研究了民族活动、民族语言对区域地名的作用;以地名的历史发展、语言特性、地理特征、民族特色为媒介,追寻了北京地名文化的历史风貌与演变过程,为当代北京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具体例证与理论支持。
    该书上篇《北京地名的时代变迁》以时间为主线,清理北京地名自先秦至当代的发展过程,揭示研究对象的地名学属性及其变迁轨迹。下篇《北京地名的区域发展》以现有行政区域为单位,讨论各区县的地名发展过程与相关背景,揭示地名的地域特点以及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地名的影响,提出把历史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主张。关于元大都各坊的数量及其命名的历史文化背景,北京胡同的语源及其变迁,海淀、石景山、丰台、通州、密云、怀柔、昌平、延庆、房山等区县地名语源的考辨等问题的研究,在追溯历史根源、清理变迁过程、匡正以往谬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董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