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

市情所第39期市情论坛顺利举行

  2025年9月10日下午,市情研究所第39期市情论坛在我院顺利举行,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主题展开。本次论坛由我院市情研究所所长、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陆小成主持,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承办。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彦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吴瑜、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所研究员刘现伟、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所所长彭志文、我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爽等五位老师依次作主题报告。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杂志社以及我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陆小成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本次市情论坛的主题和活动目的。本次论坛既是响应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战略部署的深度研讨,也是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探索AI技术与北京超大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务实之举。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竞争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这为以“人工智能+”赋能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北京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技术资源和顶尖科研机构,科学智能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具备率先实现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优势。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实现从科学、技术、应用、产业等全过程赋能与驱动发展。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加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本次论坛通过思维碰撞与深度对话,凝聚共识、启发思路,为赋能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智能社会治理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彦雨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历程及演变规律》为题,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整体演变规律、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AI for Sciences”(简称AI4S)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被世界各国视为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方向。最后,他指出北京拥有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和算法平台,未来应进一步推动AI4S技术的落地应用,形成创新闭环,并向国家战略性需求领域如芯片研发、电池材料研发等靠拢,以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吴瑜通过腾讯会议作了《编辑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相关论文写作技巧发表—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为例》的主题发言。她首先介绍了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的收稿量、发表量,以及期刊的收稿重点方向。随后,她指出在选题上,科研人员需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关注AI在科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如“AI for Science”(AI4S)领域,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论文写作应围绕研究问题展开,层层递进,避免冗余和无关信息。同时,合理运用图表和实例来阐述复杂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提高论文的可视化效果和读者的理解度。最后,她强调了论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科研人员应严格遵守学术诚信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需注明出处,避免抄袭和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所研究员刘现伟以人工智能时代推进原始创新的重大意义为切入点,作了《原始创新助推科创中心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原始创新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面临“大而不强”的痛点,原始创新投入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突破。为此,他强调,需通过健全原始创新投入保障制度、强化基础研究和策源能力、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体系,并营造包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加速从“追赶”向“引领”跨越,为制造强国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所所长、教授彭志文作了《人工智能与数据标注》的精彩报告。他指出,数据标注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隐性引擎”,正从基础性支撑角色升级为AI模型安全、可控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他介绍,随着大模型、多模态学习等技术的突破,数据标注已进入“认知引导”与“价值校准”的高阶阶段,其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AI系统的可靠性。他倡导以“大厂+大学+大同”模式创新应对行业转型,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标注技术向高复杂度、多模态方向演进,如通过Infinity-MM等开源数据集重构工作流程,将标注员转型为规则制定者与质检员,同时加强医疗、金融等战略领域的数据集建设,以支撑AI4S等前沿应用。
  我院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爽以技术强国日本为研究案例,作了《日本科技基本法设立以后科技政策的演变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发言。她指出,自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实施以来,日本通过五期科技计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历经从技术引进到创新驱动的变革,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强化产学研协同与区域创新生态,成功实现新能源汽车、氢能社会等战略性产业突破。她介绍,其核心经验在于科技政策与产业需求的动态耦合、长期战略的分阶段实施、定量化目标考核机制,以及通过制度创新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为我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在专家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数据标注、产业转型、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以及期刊论文发表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强劲动能赋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重塑。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地,应凭借政策先行、场景开放、生态集聚的先行优势,加速构建"AI+"产业创新矩阵,为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北京方案",书写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最后,市情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本次会议搭建了一个开放、前沿的交流平台,汇聚专家智慧,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驱动创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路径与策略。他表示,各位专家交流前沿洞察,分享实践经验,深化了对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关键技术作用的认识,为应对全球科技竞争与经济发展新格局贡献智慧与解决方案。市情研究所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凝聚各方智慧,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库力量。
 
  (责编:彭亚南 审核:李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