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

市情所第101期公共政策沙龙顺利举行

  2025年3月19日下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第101期公共政策沙龙在院608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动由北京市社科院市情所李原博士主持,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承办。邀请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研究员田惠敏作主题报告,题目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视角"。我院经济研究所祝红梅研究员以及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市情研究所李原博士介绍了本次沙龙的背景和意义。"四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理论指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互动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协同推进,共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北京"四个中心"功能落地的核心支撑与动力引擎,"四个中心"建设为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与重要基础,二者的关系本质上是"功能载体"与"发展动能"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入的学术思想碰撞,探讨二者如何加强双向互动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次学术研讨活动以金融视角切入,探讨如何促进二者深度融合,为国家现代化和全球治理贡献"首都智慧"。
  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田惠敏研究员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视角"为主题进行报告。田惠敏研究员指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金融关联,政治中心定位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文化中心建设需要金融资源倾斜;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与金融国际化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金融创新协同。金融在促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突出贡献,但也面临一些梗阻。比如,金融服务适配新质生产力企业多元需求的效能亟待提升,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架构存在短板亟需补齐,跨境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仍存提升空间等。他提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突破金融瓶颈,选择有效的推动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行动路径:一是革新金融供给体系,适配企业多元需求;二是完善科技金融风险共担机制,消解投资顾虑;三是构建高效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构建全球创新网络,链接全球资源与市场。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金融在服务国家战略、驱动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激活文化资源与新业态、促进全球资源链接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金融通过资金供给、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三重机制,成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纽带。市情所所长、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陆小成做会议总结,指出未来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进一步发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的独特优势,以制度创新释放资本活力,以开放合作链接全球资源,最终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全球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北京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