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2024年度学术年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为主题,吸引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会议由市社科院市情研究所所长、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陆小成研究员主持,市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研究员莅临会议指导并致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室主任王开泳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黄江松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刘现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巍编审等做主题报告,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唐鑫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来自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编辑部主任刘嫒君、网络宣传处处长李爱民以及市情所科研人员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会议第一阶段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市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奎研究员首先致欢迎辞,对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其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竞争力。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关键引擎作用,明确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注重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创新,关注城市群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国际先进城市群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我国城市群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紧接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王开泳研究员以《新质生产力对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为题进行报告,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对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给予财政支持与政策倾斜、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协同监管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等,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委党校黄江松教授以《基于城市多样性非纽约、伦敦最新中长期战略规划及其启示》为题进行报告。她认为,城市的多样性源于功能的多元、街道的频繁出现、建筑物的多样性及足够的人口密度。黄教授分享了《伦敦规划2021》和《纽约2050》中如何通过包容性政策促进人口、企业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如何通过街道设计、交通规划和住房政策等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教授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生态协同发展》为题进行报告。他认为,绿色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合创新。绿色新质生产力赋能美丽京津冀的具体路径包括完善绿色高端产业布局、推动绿色科技协同创新、加快绿色人才共育共享等,旨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生态协同发展典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刘现伟研究员以《发挥世界级城市群人才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为题进行报告,重点讨论了京津冀地区如何发挥世界级城市群的人才优势,以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他提出要充分利用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精神,通过大力培育高素质新型劳动者、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等措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巍编审以《新质生产力与京津冀城市群教育协同发展》为题进行报告,分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实施进展。她提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缩小三地教育差距、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格局的关键。为促进京津冀三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应当多措并举,包括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决策、指导和督查,发挥多主体力量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定期对协同进展进行评估等。
最后,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唐鑫研究员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提出了展望。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形成区域创新协作共同体,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中圆满结束。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会议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