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4年3月20日,市情所第31期市情沙龙活动在院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主题为“人工智能的学科汇聚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由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承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彦雨副研究员作主题发言,市情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主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爱玲教授莅临会议指导,市情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彦雨副研究员重点从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新研究范式、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汇聚热潮的形成动因、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方式、当前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的汇聚态势、人工智能学科汇聚与北京科技创新新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发言。王彦雨副研究员指出,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与各学科相融合,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热潮(或称“AI+科学”模式)。它推动了以科研数据智能分析为核心特征的新型科研模式的发展,被学者称为继实验范式、理论范式、仿真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之后的“第五范式”。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汇聚热潮的形成,源于深度学习与当代科学需求的高度契合。一方面,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日益面临数据爆炸及高维灾难两朵乌云的挑战,传统的计算机模拟、数值方程求解模式难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当前人工智能的典型方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在巨量科学数据处理、高维空间解析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形成了不可替代优势。
王彦雨副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原创算法不足现象,在核心算法和软件生态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力。且当前西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遏制,对我国科技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北京应凭借其独特的人才和基础研究优势,努力打造“科学算法之都”,为国家创新系统注入新引擎。建议成立专门的“AI4S国家实验室”,推进基础性算法的发展,并直面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痛点”领域,在新材料、芯片设计、医药研发等领域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首都高质量发展。
最后,与会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爱玲教授、市情研究所唐鑫研究员、副所长张佰瑞、刘小敏博士、田蕾博士等分别进行了提问与发言,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非常丰富,北京有能力打造人工智能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应聚焦国家战略超前谋化布局,聚焦世界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科学家群体,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中关村世界领先园区和“三城一区”建设,支撑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为北京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