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为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2017年10月27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共同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北京市委党校、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新华文摘》、《北京日报》、《前线》杂志社等二十余位领导和专家,新华社北京分社、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科技日报、千龙网等媒体代表出席研讨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王学勤院长、院办公室、科研处、《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和14个研究所(中心)负责同志和代表,以及科社所全体成员参加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秘书长杨奎研究员主持。

会议专家的发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十九大精神的把握和领会很准确。专家们的发言主要涉及新时代、新思想、社会主要矛盾、新征程、党章新修改、文化建设等主要亮点、重大举措、重要判断展开。

第一,新时代。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顾问、十八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同志围绕“为中国‘强起来’聚合磅礴力量”的主题进行发言,从“聚合‘强起来’的磅礴之力”和“增添‘强起来’的‘核动力’”两个方面来阐述。他指出,中国人民的力量,中国强起来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党的力量,来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聚合起磅礴之力关键在于毫不动摇地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工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找到最大的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增添“核动力”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定的文化活力与动力相碰撞、相融合,重新发掘、创造、聚合、爆发出“核动力”。

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顾问、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会”为主题进行发言。他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从变和不变的统一上来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并作为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一个基本方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作为承前启后的交汇期;倡导从国家富强的国家层面、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层面、对人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从“为什么说我们进入新时代”、“我们进入什么样的新时代”、“把握新时代有什么意义”三个方面阐明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他指出判断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原因是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变化,“三个意味着”是新时代的标识。他指出,把握新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历史方位为方法论,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确定时代内涵和时代课题,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战略安排和十九大报告讲的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党委书记夏春涛研究员指出用新时代概念来谋篇布局,来总结十八大理论以来的创新成果,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从新时代的缘起、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来阐明对新时代的理解,强调新时代这个概念对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清我国发展新的方位、新局面意义重大。

第二,新思想。夏春涛研究员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突出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长远指导意义,反映了发展和内涵的新变化。《北京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务委员、高级编辑伍义林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报告的实践特色、奋斗目标与任务没有变的角度具体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真理力量”。他指出,这个报告起草集中全党智慧,全国人民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共产党执政方式,共产党使命的改造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站在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高度认识党的思想》。他认为我们必须要站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规律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问题。具体而言,必须有扎实的实践成就来支撑,方能得到全党拥护人民认可;必须坚持继承基础上创新,方能继往开来永续活力;必须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方能凝聚党心集中民智。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   刘海涛教授发言题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他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来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指出要把握这一主题就需要需要判断它的历史方位——新阶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把握新阶段的诸多变化,才能正确地认识当今我国的历史使命、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内在关系。

北京市委党校校委委员袁吉富教授围绕“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贡献”的主题进行发言。他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指出十九大报告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十九大报告通过阐述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崔新建教授指出,十九大报告有一个和以往党代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未来谋划时候,不是着眼于经济未来五年谋划,而是着眼于未来30多年的这样一个发展谋划。他认为应着眼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这样历程来看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应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前后表述内容的不同来深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应透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

《前线》杂志社原总编、高级记者刘陈德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政治论断”为主题指出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判断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阐明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判断的依据,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判断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确定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的重要依据。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教授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与新时代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新时代的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表述和中央重大文件表述实际上早就开始抓矛盾主要方面,是为今天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特别是通过进一步发展经济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第四,新征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新教授认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是实现中国梦。“中国梦”体现在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之中,作为党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核心内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内容、全体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奋斗目标来体现在报告之中,并将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寄希望于青年一代。

空军反腐倡廉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王寿林教授指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的生活的必由之路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力量中心,成就伟业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团结旗帜,奋进旗帜,胜利旗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借鉴了世界文明发展有利成果。我们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五,党章新修改。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原校务委员 姚桓教授阐述了党章的新变化、新特点。他指出正是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以及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需要,对十九大党章起到了奠基和催生的作用。十九大党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他修改是这三个主要方面修改的深化、具体化。 一是修改党章最大的亮点和创新之处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二是新时代需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方略,做出新部署;三是完成新时代的新任务迫切需要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十九大党章的新变化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动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反映了既继承传统又勇于突破创新的新特点。

第六,文化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中心唐鑫主任提出从“新时代文化使命和担当”的角度来把握十九大报告。他指出十九大报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全面部署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兴盛战略任务,体现我们党强烈文化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他认为,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兴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防范文化风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抓住文化内核,引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首席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肯定这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重要举措,是坚持“四个意识”的具体实际行动。他用“登高望远的宣言和纲领”来概括十九大报告,运用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思想来解读十九大报告和党章的修改,认为十九大报告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会在很多方面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杨奎研究员感谢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对座谈会的支持和精彩发言,并祝贺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认为,各位学者基于自身学术背景,阐发真知灼见,在认真交流与热情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而学习十九大精神仅仅是开始,号召大家积极地为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