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科研动态

科社所第三期当代社会主义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14年6月18日,科社所第三期当代社会主义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我院六层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我院科社所、外国所、市情调研中心、法学所、行政处等部门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沙龙由科社所副研究员尤国珍博士主持。

围绕本期沙龙的主题“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晶晶、我院外国所副所长刘波博士、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科社所副研究员孙照红博士和尤国珍博士、博士后向征和陈界亭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改革开放与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等方面。

第一,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国际战略调整的原因在于时代主题的调整——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的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效果评估三个方面:从战略上讲,经历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发展过程;在决策上,经历了“维护国家利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以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的发展过程;在效果评估上,经历了“从确立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发展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也有学者探讨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思想及现实意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也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特别是不利于解决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等尖锐性问题;不适合外宣工作的语境语义;无法向世界明确表明未来中国的走向。因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能作为公开的政策,而主要表现为一种谦虚与谨慎的态度,我们今天更应该“认清自己、顺势而为,为所当为”,努力做出以下三方面的调整:通过力量的崛起转化为对思想创新与制度创新;从追求海外市场规模与资源需求的增大演进到促进市场规则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完善;从追求强权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到世界各国共建法治、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方式。

第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有学者探讨了“邓小平改革开放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影响”。邓小平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思想——决策——行动——检验”的过程,集中体现在“理论认识——顶层设计——实施行动——评价与检验”四个方面,而这四方面也对当今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理论认识上,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上的解放、观念上的创新,阐明了“什么是解放思想”等重大问题,而当前社会我们也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现实问题。在顶层设计上,通过解放思想全面规划改革开放,当年以深圳为特区进行改革开放试点总结经验而后在全国推行就是顶层设计的成果,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也应做好顶层设计,着重解决政治体制改革。在实施行动中,改革开放强调社会实际效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注重实际效果,集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在评价与检验方面,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集中体现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坚持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也有学者提出,我们在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过程中,要客观地、科学地对待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既不能从当前的战略部署出发来机械地、简单地、片面地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也不能脱离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而抽象地把握其思想,而应力求实现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改革开放与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有学者阐述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及其特点,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特别是成立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来维护党纪党规。邓小平的廉政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强调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反腐思想;重视制度反腐,强调法律和监督体制在反腐中的重要性;提出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反对搞运动式反腐。

第四,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先后形成了涉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价值、发展动力、发展路径等关于社会发展的系列思想。在发展价值方面,邓小平既继承了马克思以人作为发展核心的思想,又创造性地提出发展的价值在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动力方面,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阐述了改革的全面性、持续性;在发展路径,邓小平反复强调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对发展的重要作用。

也有学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历程,辩证地阐述了邓小平的公平正义思想。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正义观,比如确定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价值理念、将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产品极大富裕作为公平正义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基于科学的公平正义观,邓小平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公平正义的评价标准:从共有制实现程度转变为社会实际效益、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理念、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等。

青年学者发言结束后,学术顾问左宪民研究员作了点评。她指出,此次研讨会恰逢改革开放三十五周年之际、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之时,“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选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与会学者精心围绕“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主题进行了精心准备,凸显出“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学术特点。

张登文副所长代表科社所杨奎所长对此次青年学术沙龙进行了总结。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和精彩发言,并祝贺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他认为,各位学者基于自身学术背景,阐发各自真知灼见,促进了各学科、各所之间的沟通,使与会学者在认真交流与热情讨论过程中提升自身学术素养。同时,诚邀大家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当代社会主义”青年沙龙,不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科社所陈界亭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