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论坛”成功举办
2012年7月25日上午,我院第三次院长论坛在十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当代社会主义论坛”,由我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承办。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张光明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侯衍社教授做主题报告。院党组书记、院长谭维克主持论坛,许传玺副院长和院属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张光明教授作了《从民主社会主义谈起》的学术报告。张教授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一切集中到国家手里,而是意味着由社会全体成员来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因此,搞社会主义并不排斥民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落后国家产生的“现实社会主义”之所以到处都表现为“代管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个别人的主观上的错误,而是具有远为深刻的客观历史原因。随着苏联——东欧“现实社会主义”体系的崩溃,那种旧有形式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反映出世界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资本主义从早期产生到成熟,生存能力大大增强,自身矛盾弱化,对工人运动产生强大影响。因此,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为资本社会主义,只要资本主义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历史的发展就只能通过内部演进而不是革命的手段来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必然会走向民主的道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去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寻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
侯衍社教授作了《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的学术报告。侯教授从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凸显与提出、价值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和实质、价值观在各领域体现、价值观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价值观带给我们的启示等六个方面做了阐释。侯教授认为,当代第三条道路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启蒙思想、马克思传统社会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它提出的自由、公平、团结等价值主张,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价值观改良;既想迎合新自由主义右派的主张,又想保存传统民主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促使其淡化意识形态、实用主义态度等特点明显,也使得其面临着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复杂难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同样是一项复杂工程,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突出重点论、与时俱进、开放性、以人为本等四个原则,处理好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先进性与广泛性、价值目标与价值手段等四种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合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吸收西方文化,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随后,张光明教授和侯衍社教授与我院与会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交流互动,就我院科研人员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和热烈的讨论。谭维克院长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进行了总结,并代表院方对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论坛圆满结束。
科社所尤国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