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管理研究所 > 科研动态

管理所举办第八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关注科研人员健康,重视养生实现中国梦

2013年6月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青年工作委员会、管理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八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院308会议室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科研人员的健康、养生与中国梦。作为脑力劳动者,因繁重的伏案工作和研究,加上城市环境污染、雾霾天气、汽车尾气、城市噪声等,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和生命。特此,我们举办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共同促进科研人员对养生和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为科研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增加“革命”本钱。会议由管理所陆小成副研究员主持,来自城市所、法学所、综治所、科社所、管理所等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学术活动。

    法学所张苏博士认为,现代人容易患有颈椎、腰部、消化等疾病,我们过去强调锻炼,但是不适当的锻炼方式反而有损健康,甚至造成身体伤害,应该选择可以持续的、适度的运动方式和健身活动,张博士结合自己9年器械健身的体会,总结了一些锻炼身体的误区。同时认为,养生重在养心,要学会情绪管理,心情也很重要。

    城市所副所长齐心认为,一是尽量不要熬夜,熬夜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借助外力提高工作效率,如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文档整理和数据处理等。二是谨防颈椎病,利用人体工学的设计来减轻工作对身体的损害。三是加强体育锻炼,选好项目,运动量适中,有一定的趣味性。

    科社所副研究员尤国珍博士认为,坚持锻炼很重要。与从政、经商的人相比,科研人员因长时间伏案研究特别是熬夜工作,面貌憔悴,精神不佳。一要合理安排作息,使每一天的生活多样化,至少抽1-2小时锻炼、聊天或聚会等,二要坚持低度的锻炼,不能剧烈锻炼,最好是慢跑或快走。三要合理的饮食,坚持早上吃好、中午吃饱和晚上吃少的原则。四要注重人际交流,促进思想碰撞。

    综治所杨锦炎博士认为生活方式如何达到健康,归根到底是如何进行科学的时间安排。建议借助时间管理方法,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聚会和应酬需要有,但要懂得选择和合适的拒绝,给自己的科研和生活留出充足的时间。当然,科研人员应该建自己的小圈子,包括医生、养生、科研、运动等多个层面的生活圈,重视专业健身,包括瑜伽、太极等。

    管理所庞世辉副研究员认为,管理心情、调节情绪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养生方式,保持孩童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多学些新知识,可增加生活乐趣。淡定、容易满足、务实、少牢骚、有爱心的人容易获得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朋友之情,其实快乐就在身边。联系不同圈子的朋友,选择更多的娱乐方式,或一起出游、或组织棋牌乐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工作、生活、社交中要学会说“不”,懂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舍才能更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

    管理所所长施昌奎研究员认为,健身和养生非常重要。本人以前不够重视,但最近一年开始练习打羽毛球,体质明显改善。希望院工会组织养生和健康专家对科研人员进行诊断。在健康和养生方面,我们毕竟不是专家,需要更加细致、系统、专业的诊断,以便于寻找适合于自己的锻炼方式。本次学术交流非常有意义,要重视健康、养生,建立更大的交流平台或生活圈子,互相帮助,使生活和工作更加快乐。

    管理所陆小成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了个人对养生的理解,并向与会人员推介了养生秘笈,在身体锻炼层面,建议多梳头、鸣鼓、揉眼、捏鼻、叩齿、吞津、转颈、耸肩、干擦、拍肩、转腰、握拳、踩脚尖等。在养心层面,建议大家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治本;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