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管理研究所 > 科研动态

管理所举办第四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加快北京城市转型,促进首都绿色发展

加快北京城市转型,促进首都绿色发展
    2012年11月8日,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共同探讨学术热点问题,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的第四期公共管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本院308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北京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会议由管理所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经济所、市情调研中心、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名科研人员和记者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管理所施昌奎研究员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指导。
    本次活动主持人陆小成博士先介绍主讲嘉宾,然后介绍主题背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加快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努力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战略要求。北京城市化正处于全面转型与科学发展的攻坚阶段,但长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多方面的瓶颈性制约。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全国文化中心,加快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但如何加强北京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经济所刘薇博士从创新驱动和绿色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绿色创新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提高资源利用率,以生态现代化为代表的创新具有全球化的市场潜力。由于绿色发展和绿色创新存在市场失灵,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实现政策驱动型的绿色创新,加强绿色产业投融资、建立绿色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构建全国绿色高科技创新基地、绿色创新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创新知识系统等。刘薇博士认为,在专利方面,北京尽管科技资源丰富,专利申请数等指标处在全国前列,但是关于绿色创新方面的专利指标却落后于江苏、广东、山东等制造业大省。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加强政策完善,完善绿色政府采购政策,制定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形成绿色创新环境,加强创新资源配置和资源定价制度建设,建立绿色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等。
    市情调研中心刘小敏博士认为,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对于北京市而言,提出了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等战略,在战略层面提的比较高,但实际执行与战略决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存在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建立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特别是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北京早就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但在实践层面却缺乏足够的动力,首钢搬迁问题的解决是借助奥运会的机遇和动力。没有奥运会,北京污染可能更严重。北京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以政府推动型为主导,那么提出战略的同时,政府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城市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寻找城市绿色转型的动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契合点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战略制定应该与实际执行紧密结合。
    管理所董丽丽博士后认为,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应如何弥补战略决策与实际执行之间的鸿沟,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种断裂。理想中的决策制定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决策如果不是自下而上,缺乏收集信息的通畅渠道,缺乏各级政府中间层级的信息反馈和纠正,就很难保证战略的有效执行。如政府提出要绿色采购,但是做了哪些绿色采购的事情?有没有形成自主性的绿色创新产品和发展格局都是应该认真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经济所唐勇博士认为,城市转型提出的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等相关概念很多,但主要是围绕环境保护,最大的问题是全球变暖。加强城市绿色发展和低碳产业,目的是缓解全球变暖。绿色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垃圾的减量化及其处理。北京城市人口多,最为头疼问题是垃圾怎么减量化以及如何处理,现在的垃圾焚烧问题很多,实现垃圾减量很有限。二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从人的本身去改善,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转变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三是能源的替代问题,怎么通过创新,发展新的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减少碳排放。创新应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进行,创新不足可能与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灌输式教育问题有关。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刘维维认为,北京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关键的是要解决人口太多问题,北京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与中小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何从国家层面将北京享受到的优惠政策推广到其他城市,实现均衡发展是重要出路。
    北京日报记者童曙泉认为,绿色转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经济上不能产生大的波动,城市转型需要实现经济平稳过渡和渐进发展。我们呼吁建立小政府、大社会,但是出了问题又都去找政府。对于个人行为,国外均有许多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和负责,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风险很少。因此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应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由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并以其为杠杆,促进社会组织完善和政府转型。
    管理所施昌奎研究员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到模式转型的时候,高投资阶段没有结束。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这种发展模式还是主流,绿色发展才刚刚开始。学者有先知先觉,理论研究是为未来模式转型做准备。如果后30年能靠绿色发展模式保持经济上的高速增长和支撑民族振兴事业,那中国就真正变得非常强大了。
    陆小成博士从建设首善之区的视角探讨北京城市绿色低碳转型问题。建设首善之区,其“善”应该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宜居城市建设。目前北京城市发展仍然严重存在人口膨胀与土地、水资源、交通、住房、就业、基础设施、能源、环境承载力等多方面的矛盾。北京应该构建城市低碳转型的基本理念和战略框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清洁生产和低碳消费,从功能区分工和结构优化的角度,加快资源、能源、交通、人口、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统筹发展和疏解,特别重视对远郊区县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商业区等方面的建设,核心区减少商业区、行政机构、教育医疗等资源过度集中和布局,实现城市核心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协调、均衡、宜居、低碳的全面转型。此外还要加强首都经济圈和跨区域低碳合作,加快北京城市转型,助推首都绿色发展、北京首善之区和世界城市建设。
撰稿人:陆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