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问题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城市问题研究所 > 研究成果

全所科研人员部分研究成果介绍

  截止日期2023年2月20日,部分研究成果


  陆小成.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J].企业经济,2022,41(06):15-24.
  陆小成.新发展阶段北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01):218-223.
  陆小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逻辑与实践价值[J].毛泽东研究,2021(05):37-44.
  陆小成.世界级城市群、雾霾治理与京津冀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计量分析[J].企业经济,2021,40(02):14-23.
  陆小成.以史为鉴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N].光明日报,2021-11-22(06版).
  陆小成.以党的全面领导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N].光明日报,2022-12-26(06版).
 
  赵继敏.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新浪微博公开数据的分析[M].九州出版社.2021,09.
  赵继敏.尺度重组视角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优化思路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2).
  赵继敏.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北京为例[M]. 科学出版社.2016,10.
  赵继敏.关于完善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产业布局的对策建议[N].北京社科院要报《看一眼》2019年第16期.获得北京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Jimin ZHAO,Shangyi ZHOU. Social Network and Plac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rosstalk Performing Art[J]. Sustainability. 2018, 10(5): 1541
  赵继敏. 习近平总书记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 前线, 2018(5).
  赵继敏, 杨波. 多目标导向下的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五位一体”的视角[J]. 生态经济, 2018(7).
 
  倪维秋,夏源,赵宁宁.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36(09).倪维秋,张学,杨澜等.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尺度效应研究[J]. 生态经济. 2022,38(09).倪维秋,刘茗,王静等.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农产品主产区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50(17).倪维秋主持完成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课题《大数据背景下北京中轴线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及申遗策略研究》;倪维秋主持完成首都高端智库重大课题《街道工作条例研究》;倪维秋主持完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课题《韧性城市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课题《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典型边境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倪维秋主持北京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重点课题《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比较研究》;
  2019年,倪维秋撰写的《关于完善接诉即办机制的对此建议》被首都高端智库要报采纳;2021年,倪维秋的研究成果部分观点被《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规划和自然资源标准化工作规划(2021年-2025年)》采纳、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京规自发〔2021〕425号。
  倪维秋.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复合利用[J].中国土地,2020(01):24-25.
  倪维秋.以土地制度创新推动乡村振兴[J].中国土地,2018(05):37-38.
  倪维秋.基于3D与2D视角的辽宁省“四化”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03):90-96.
  倪维秋,廖茂林.高速铁路对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3):160-168.
  倪维秋.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2):69-77.
 
  赵清.城市社区生态化有机更新策略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022,29(6):32-35
  赵清.城市复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2020,2021.8
  赵清.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两型社区建设研究,生态经济,2013(3):47-19,55
  赵清.生态社区理论研究综述,生态经济,2013(7):29-32 
  赵清.北京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13,2014
 
  柴浩放.解决好停车难这个关键小事[J]. 前线,2021(11):80-82.
  柴浩放. 城市要做科学落实“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排头兵[N]. 中国城市报,2020-09-21(A10).
  柴浩放.北京城市副中心落户后通州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和发展[J].前线,2018(03):82-84.
  柴浩放.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域内外视角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04):215-217.
  柴浩放.北京城市病的城乡关系透视[J].生态经济,2015,31(07):165-167+189.
  柴浩放.地方政府间的互动与合作——相关理论及其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2):96-100.
 
  杨波.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的地理开发条件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19,3.
  杨波,何露,闵庆文.城市边缘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评价——以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9):1397-1404.
  杨波,刘艳华,何露.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助力扶贫的框架与对策[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24-29.
  杨波,何露.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GIS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02):139-144.
 
  肖亦卓. 欧洲城镇化的历史与经验[N]. 人民日报,2012-06-21(022).
  肖亦卓.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经济增长[J].北京社会科学,2006(05):87-90.
  肖亦卓.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东京和巴黎为例[J].城市问题,2003(03):30-33.
 
  宋梅.北京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02):107-112.
  宋梅.谈风险社会时代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5(01):114-115.
  宋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消费模式转变[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02):134-137.
 
  袁蕾.巴黎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借鉴[J].农家参谋,2018(18):206-207.
  袁蕾.中国特大城市新城规划与实践——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新城建设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18(06):30-33.
  袁蕾.中国新城发展实践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17):79+81.
  袁蕾.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城发展理论框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04):73-79.
  袁蕾,叶裕民.基于DEA的北京新城发展评价及与上海的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4):23-29.
 
  穆松林(通讯作者)等.建设“国家生态再开发实验区”的科学构想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766-773.
  穆松林.1982-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空间分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76-81.
  穆松林.北京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区域选择及模式[J].生态经济,2016,32(07):116-120.
  穆松林.大都市郊区生态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6):98-104+132+2.
  MU Songlin, ZHANG Yifeng ,Dhruba Bijaya G.C.. Land Use Changes of Valleys Based on Topographic Factors in Beijing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hina [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6,7(01):68-76.
 
  包路林.站城高质量融合推进城市更新发展[N].中国城市报2022-05-16.
  包路林.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21-2022.
  包路林.社区治理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R].2022社会建设论坛会议论文集.
  包路林.首都文化语境下北京顺义文化的内涵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1.4.
 
  曲嘉瑶 主持完成2021年度首都高端智库重大课题“北京人口老龄化对策研究”.
  曲嘉瑶.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N].《中国人口报》理论版,2022-09-21.
  曲嘉瑶.城镇住房环境对老年人照料需求的影响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21(5).
  曲嘉瑶.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着力点[N].《中国人口报》理论版,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