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问题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城市问题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科院第79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活动顺利举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2020年11月21日,北京市社科院第79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通过线下(城市所331会议室)和线上(腾讯会议室868337815)两种方式同步举行,沙龙主题为“十四五期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会议由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举办,城市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主持。钦点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陈柳钦教授、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何仁伟副研究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委主任罗亚蒙教授、CCTV发现之旅频道制片主任何红、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信新闻融媒体总编辑刘俸君研究员、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郑中臣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

城市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介绍了本次学术沙龙的活动背景及研讨主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战略,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紧密结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十四五期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广大的农村地区区别城市,拥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生态、矿产等,如何将这些资源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自然资源受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自然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应该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一课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钦点智库理事长陈柳钦教授首先发言,认为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大有可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以后,可以将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更多资源向农村转移,依托城乡融合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如生活在城市的企业家、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可以通过与乡村进行点对点帮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赢发展。陈柳钦教授以自己下乡创办孵化基地、产业园等经验为例,向与会专家交流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该注意的难点问题与路径选择。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中心何仁伟副研究员从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入手,从城市矿产、文化旅游、民宿、特色农家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认为农业农村发展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技术含量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如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产业化路径,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与会专家结合自身体会以及专家发言中提出的重要观点进行互动和交流。CCTV发现之旅频道制片主任何红从城乡一体化规划、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信新闻融媒体总编辑刘俸君研究员主要从农村信息服务、融媒体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北京中宣文化研究院郑中臣研究员主要从投融资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吸引城市资本、人才、技术进入农村的模式选择。

最后,城市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乡村振兴战略是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战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如何将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践行“两山”理论,应积极探讨有效模式和路径。大家一致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农家乐、精品民宿、果园采摘等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也可以通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帮扶生态脆弱区实现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充分发挥CDM、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更好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此外,还有的专家认为,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差异较大,乡村振兴是长期的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近郊区可能被城市化,有的生态脆弱区等不适宜人类居住则只能通过生态移民等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时代难题,应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的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条件,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差异化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

 

(城市问题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