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问题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城市问题研究所 > 科研动态

北京市社科院第78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活动举行

加快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公共服务建设

——北京市社科院第78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活动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勉励年轻干部提高七种能力,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特别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要经常化,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上讲话精神,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11月4日,北京市社科院第78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城市问题研究所331会议室举行,此次沙龙主题为“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会议由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举办,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晓壮副研究员主讲,城市问题研究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主持。来自城市问题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李晓壮副研究员多次深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从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建设的现实背景、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剖析入手进行报告,并结合十四五期间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对策建议。李晓壮副研究员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入驻通州,为通州城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市级机关陆续进入副中心,相关的交通、教育、医院、文化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但随着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深入,通州远郊区的底子暴露出城市副中心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家园中心”规划建设存体制障碍、配套设施未移交量大清理缓慢、难以形成有效供给等突出问题。一方面,通州作为北京的远郊区,非首都功能承载地区,随着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在多项公共服务质量等评价中在北京市排名靠后。另一方面,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高标准为要求,通州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短板更加凸显。

   李晓壮副研究员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十四五期间应大有可为,以“小干部”也可大作为的生动案例,分析了通州基层干部在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具有的突出作用和重要贡献。下一步应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规划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公共服务体制突破,增加总量盘活存量,推进“家园中心”规划建设,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管并重,高质量满足市民“七有”“五性”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与会人员对李晓壮副研究员的主题发言进行互动和交流。有的对通州农村的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及其村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如何提高北京远郊区偏远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如何解决老村医退休、新村医力量不足、村医待遇偏低等问题?均值得作为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的就通州住房问题以及购房资质、限购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的就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资源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还有的就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城乡统筹发展、与北三县联动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最后,城市所副所长穆松林副研究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大家一致认为,李晓壮副研究员报告精彩,深入实地调研,比较接地气,同时结合自身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剖析,问题抓得准,原因分析透,对策可操作。李晓壮副研究员的报告是在多次深入实地调研基础上形成的高质量成果,获得市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这种深入实地调研、认真钻研的学术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城市所作为涉及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治理、城市社会、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人口等多领域研究的跨学科与综合性研究部门,要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以实证分析为根本、以实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实地调研能力,加强科研“四力”建设。

(城市问题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