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与舆情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 > 传媒与舆情研究所 > 新闻报道

传媒与舆情研究所举办“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学术讲座活动

 

1224日下午,北京市社科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邀请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副主任、研究员慕玲老师开展专题研讨,她以“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为主题,与大家共同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相关研究。讲座由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研究员主持。


慕玲老师从“何为国家形象?”“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电影何时开始塑造中国形象?”“影响因素有哪些?”等几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回溯历史,追根求源,与各位与会人员一起探讨电影路径中国家形象的塑造方式。慕玲老师认为,西方电影发展早期,对中国形象是丑化的;从二战前后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都依然是以负面为主,但稍有缓和;直到新世纪新时期,随着中国实力的慢慢崛起,西方电影中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逐渐呈现正面的中国形象,包括对中国人智慧的赞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赏等。但即使是在当下,西方电影中仍然存在对亚洲、对中国的诸多刻板印象。反观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的中国电影和在海外取得不错票房的中国电影,总体上呈现出四类国家形象,分别是以呈现江湖景观为主的“武林天地”,神魔异怪题材建构“玄幻境地”,聚焦中国乡土生活的“发展中的乡土”,以及少数民族电影构筑的回不去的他乡。总体形象偏向古老中国现代中国”面向展现不足。因此,慕老师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更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真实、立体的中国。强化自身舆论阵地,展现时代洪流中的社会变迁大势和个体人文关怀。


尽管由于疫情原因只能开展线上会议讨论,但仍然吸引了来自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诸多单位的与会人员,大家积极参与了交流讨论,认为中国电影作为一个极佳地展现中国形象和中国风貌的窗口,需要提升自身的质量、技术和阵地,从而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北京形象。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将继续围绕“新媒体与舆情发展”“北京城市形象传播”等主题,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筹谋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