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展望”研讨会在院社科会议中心举行。会议邀请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研究员张宏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治铭,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主任、教授李军凯,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元晋秋,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方参与研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参加,单许昌博士主持会议。
当前,北京市正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会专家围绕产业技术、新质生产力理论、国际展望三个维度,就推动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深入研讨。
张宏翔秘书长从“生物制造+”切入,系统解读了面向“十五五”时期的生物制造发展战略,为北京市发展生物制造这一重要新质生产力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介绍了美国、欧盟、英国等对生物制造的战略布局及发展规划,从全球视野为北京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龙治铭副教授认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能有效助力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他提出应在金融工具方面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引导“耐心资本”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北京科研机构众多且云集,需激活金融科技创新源头,贯通实验室、市场与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产业初创期提供适配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发挥好北京证券交易所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撑作用。北京市应借鉴国际成熟金融策略,创新金融工具,建立市场导向的评价型基金申报方式,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大解决科研成果从“0到1”阶段的资金问题,通过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北京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李军凯主任指出,全球科技创新影响力日益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维度之一是科技创新,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系统性变革。北京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丰富科技资源、雄厚产业基础、良好创新生态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当前国际社会进入多元协同时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我国技术需求旺盛,加之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契机。然而,激烈的国际竞争也给我国带来压力。北京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支持、构建优良产业生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持续深化对外开放。
元晋秋副教授从新质生产力概念出发,阐释了北京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和空间机制。他认为生产力源于人自身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这三大自然力,其发展状况反映人类开发利用这些自然力的水平。新质生产力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北京市需从发展空间、动力机制等角度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厚方副研究员阐明,北京市需抢占“芯”高地(即芯片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产业。他从国际视角回顾了集成电路发展历程,指出其产业链条长、环节多。我国在人工智能各环节的装备存在较大缺口,这为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北京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算力等领域具备发展优势,前景广阔。
研讨环节,国际问题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者一致认为,北京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需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紧密结合北京实际,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