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型智库 > 学术交流

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学术讲座第8期暨哲学所人文精神论坛第49期成功举办

  2025年6月18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学术讲座第8期暨哲学所人文精神论坛第49期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吕明烜副教授作“制器与参天”专题讲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研究员担任与谈人。讲座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文军老师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全体同仁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吕明烜老师首先以中国哲学研究的合法性与方法为背景,对当前中国哲学的发展现状作出考察。吕老师指出,中国哲学经历了从主语焦虑到定语焦虑的转变。近年来,随着各类思潮的涌起与褪去,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聚焦为追问什么是中国,其实质则是作为旧邦的中国如何开出新命。在这一追问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应该找到准确的抓手,以回应与文明相关的整全生活世界。
  随后,吕老师回顾了中国传统视野中的“制作、利用、道器”(技术)思想。吕老师指出,在科技史的意义上,中国缺乏技术与哲学的互动,且现有的讨论仍然集中于《墨子》、《庄子》等文本。然而,在技术作为文明名片的当下,如果将视线从思想的内容转向思想的载体,那么经学传统中的“圣王谱系”特别是经学如何定位、理解技术和器用,可以为我们思考技术与哲学、思想乃至文明等问题带来的视域上的突破。最后,以“三皇”为中心,吕老梳理了传统经典中的文明史叙事,并讨论了先圣制作叙事中的张力以及应对,比如儒家制作观念中的“背离自然”,可以理解为一种本乎自然又昭彰自然,即人以参天的方式挺立天道。而在近代以来,传统的“制作”观念呈现出尚“器”与重“习”的特征,这种特征无论对制作之物的开放性、制作以人为目的,还是制作落实于利用都带来了新的思想意义。
  接下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研究员对讲座内容作出评议。他指出,吕老师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与方法的思考、对经学传统的器用与技术问题的强调对当下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从中国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角度来思考传统的道器关系,似乎要为器用与技术问题寻找到一个天道、心性上的基础。而在传统经典的文明史叙事中,秩序的产生、道德动机的产生,从天道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的。这些或许都可以为中西哲学之间的交流与会通提供更多的可能。
  讲座结束后,吕明烜老师与参会人员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对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了回应。本次讲座加深了大家对中国传统“制器”问题的理解,开拓了哲学所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增进了哲学所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对今后科研工作的展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